漳州市东山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漳州市东山县统计局

五、国内贸易与对外经济

市场消费稳中有升,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房地产升温引领建材、装修材料、家居用品的热销,消费品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10家,实现零售额1.74亿元;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企业8家(星级酒店),实现零售额1314万元。

对外经贸活力不断增强。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5个,注册外资15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外贸出口15967万美元,增长22%。全县年出口额上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6家,同比增加2家;新增欧盟注册认证企业1家,水产品出口额居全省县级首位。被商务部、海关总署确定为“取消台湾船舶吨位、交易金额限额”的贸易试点口岸,对台活鱼双向贸易不断扩大,全年达到1007吨,占全省90%。

六、旅游

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举办漳州首届旅游节、第十六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暨闽台水产品博览会。金殿海景大酒店通过四星级验收授牌。

全年全县旅游接待达到10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旅游收入3.76亿元,增长13.0%。在统旅馆接待过夜游客14.2万人次,比增15.0%。

六、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

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

港口营运不断拓展,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100.4万吨 。

城乡电话用户达到5.6万户。上互联网网络用户近4000户。

七、财政和金融

全县财政总收入24669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收5953万元,增长31.8%。其中,上划中央收入7996万元,增长20.5%;地方级财政收入16673万元,比上年增收4593万元,增长38.0%。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的税性比重分别为84.4%和76.9%,同比分别提高2个和4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29409万元,增长58.2%。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09亿元,增长7.9%。本外币贷款余额15.44亿元,同口径增长9.4%, 其中,短期贷款8.66亿元;中长期贷款6.77亿元,金融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增长。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7年,东山顺利通过05-06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县”,其专项行动计划项目-福建省东山县海珍品产业化关健技术研究与开发,获准立项182万元。全年全县共获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项,立项资金215万元,结转资金2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东山技术创新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稳步推进“双高普九”及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2所,当年在校生13764人, 毕业4685人;小学50所,当年在校生13867人, 毕业286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987人;职业中专1所,在校生2328人。全县教职工(公办)2069人。全年共新建和改造学校危房9435平方米,累计投入资金880万元。

中考、高考取得双丰收。中考:全县共有3387名考生参加高中阶段考试,有2949人被录取。高考:全县共有1532名报考高等院校,52人上本科重点线,上线率为3.4 %,355人上本科线,上线率达为23.2%,797人上专科以上,上线率为52.0 %。

九、文化体育、广电和卫生

以建设“海峡文化名城”为目标,推动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旅游节,开展多次文艺表演、书画展、文化“三下乡”活动;积极开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音”、“铁枝木偶戏”、“黄金漆画”、“宋金枣”等7个项目分别被批准确定为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帆船帆板运动员李鸿泉获得08年奥运会参赛资格,乒乓球运动员陈曦进入国家队,实现漳州历史上零的突破。

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实现电缆传输,村村入网,综合覆盖率达100%,主要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启动。

加强重点卫生院建设,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4.7%,补偿总额624万元。年末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10个,全县共有卫生技术员480人,村村均有医疗点。

十、环境保护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范围内,国家级生态示范县通过省级专家验收。陈城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通过省环保局组织的考核组验收。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全年100%达标;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率85%;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5%。县城(双东)污水处理厂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已完成前期工作。

全年环保“110”共接环境污染投诉案34件,其中立案查处4件,调解30件。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按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7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0.2‰,死亡率6.42‰,自然增长率3.78 ‰。年末全县总户数5.82万户,总人口20.48万人(户籍人口)、 常住人口21.2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4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6元,比上年增长12.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763元,增长7.6%;农民人均纯收入6226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77元,增长8.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7.6%、53.9%。

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全面完成低保扩面指标,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由家庭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新增177户、313人;城市低保扩面新增278户、846人。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2007年快报数。

2、本公报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及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