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393万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836万元,比上年增长22.8%,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789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全年财政支出29308万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5.24亿元,比年初增加1.2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8.96亿元,比年初增加0.35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88亿元,比年初增加1.67亿元。 八、教育 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109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普通中学12所,小学84所,幼儿园12所。全县在校学生17304人,其中,职业中专1172人,普通中学5435人,小学7865人,幼儿园2723人。招生数4753人,毕业生数4879人。全县教职工数1593人,其中专任教师1416人,学校占地面积48.4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31万平方米。“普及程度”水准进一步提高,其中,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96%、96%,17周岁初中阶段完成率92.7%,6-15周岁三类残疾人口义务教育入学率97.9%;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55%。高考成绩第七年名列全市前茅,本一上线人数增至94人;考生本科上线率高达71.8%(全省考生本科上线率仅为59.02%),比2006年提高了9.8%。其中本科二批万人上线率列居全市第二位;本科三批万人上线率列居全市第三位;本科一批万人上线率列居全市第四位。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拥有各类藏书55千册,博物馆1个,有线电视用户18844户。实施文化靓县工程。一是联合举办《金湖》邮票(两枚)首发式暨首届中国?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系列庆典活动及“欢乐中国行”魅力泰宁大型综艺晚会。二是举办中国名人名家书画展暨泰宁行活动。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院长苗培红等30位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书画名家亲临泰宁;丰富广场文化。元旦期间在状元文化广场举行了首届“陶金峰杯”山歌(民歌)大赛,正月期间举办“2007年首届泰宁古城民俗文化节”,从五一黄金周开始我县举办首届文化广场系列活动23场。同时,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比赛及演出活动。我县8名选手分获西洋乐器和声乐类少儿歌曲专业比赛的佳奖。在三明市第二届音乐舞蹈节比赛中我县有3人分别获得中老年、青年、少儿歌手赛的三等奖;作品《一片绿叶》获得成人舞蹈比赛独舞三等奖。打造品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编排《状元打更》、《白蛇传》、《万花船》等业务戏,复排新编历史戏《邹应龙》。积极进行文物抢救维修。目前世德堂修复工程第九幢、第十一幢的主体部分已基本完成;对尚书第建筑群等文保单位进行了墙体加固、危房清理、屋面维护等零星抢险维修。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旅游文化为抓手,做好文化产业。梅林戏剧团一年来共接待游客演出320场,接待游客人次1.98万人。尚书第全年接待游客5.3万余人次。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农村文化。音山、宁路、吕家坊、大田、墩上全面完成了新农村健身工程建设。有10个行政村,新建了文化室、文化户、篮球场、健身路径、连接了信息资源共享宽带网。加强文化阵地基础设施建设。博物馆投入仅10万元资金,征集文物、增设尚书第背景音乐、悬挂民间传统楹联、更换第五栋陈列图片、整治尚书第后花园。图书馆购置新书605册,征集地方文献及接受捐赠图书3592册,光盘142片。新购电子图书一套(46片),容量为2万1千册。 全县卫生机构1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3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368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8人,工勤、试用期及其他人员61人;实际床位数410张。2007年12月底,完成了县卫生监督所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组建。县、乡各医疗卫生单位继续推行了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制,工资实行绩效挂钩的分配制度。2007年,县医院、中医院业务总收入分别比增15.2%、89.1%。乡镇卫生院业务总收入比增17%。认真落实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2007年县直医疗单位采购药品970万元,其中,集中采购中标的药品879.57万元,占总金额的90.67%;采购中标医用耗材金额106.07万元,占医用耗材总金额比例的91%。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卓著:2007年完成了县中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和3个卫生院门诊综合楼的改扩建项目,新建业务用房4150㎡,改扩建业务用房4460㎡。朱口中心卫生院和大田乡卫生院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镇卫生院计算机管理。我县被列入中央和省专项补助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11项,至2007年底已全部完成,初步建立和完善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执法和医疗救治三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妇幼保健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7年底,参合农民住院6460人次,基金支出458万元,基金结余108万元。据统计,我县新农合农民住院补偿受益率达5.1%,为全省第一。医疗质量显著提高,引进彩超、腹腔镜、CR、膀胱镜、病历图文工作站、除颤仪、生化仪、急救车、200毫安X光机等较先进的医疗设备,2007年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效凸显。截至2007年底,参合农民住院6460人次,基金支出458万元,基金结余108万元。据统计,我县新农合农民住院补偿受益率达5.1%,为全省第一。进一步抓好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73.5%,住院分娩率99.2%。儿童系统管理82.7%,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1.7‰,全县托幼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率96.38%。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人口12.93万人(公安局户籍人口),比上年增长0.54%;其中城镇人口34489人。人口出生率9.86‰(计生口径,下同),比上年降低0.43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4.64‰,比上年下降1.0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2‰,比上年提高0.11个千分点。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648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工薪收入人均8782.06元,增长25.51%;经营性收入人均1321.75元,增长29.4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95.15元,比上年增长11.70%,其中人均工资性纯收入1147.75元,比上年增长33.17%。 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县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0687人,比上年增长4.0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11500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参加失业保险6243人,比上年降低12.46%。2007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052人,同比上年减少28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3021人,同比上年增加412人;农村传统救济87人,比上年减少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00607人,同比上年增加8.02%;参加农村养老保险11285人,同比上年增加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