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 200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动融入海峡西岸建设,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发展取得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1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9.76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8.06亿元,增长11.4%。人均生产总值20843元,比上年增长14.3%。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平稳。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8.3:38.1:33.5调整为26.3:40.4:33.3。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见表1),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3.5%。 表 1: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比变动情况 指标 全县(%)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 101.3 食品 101.4 其中:粮食 102.5 烟酒及用品 100.8 衣着 97.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2.0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98.5 交通和通信 103.7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1 居住 103.6 财政总收入11503万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7789万元,增长52.6%;财政支出19808万元,增长41.6%。国税税收收入(含进口税收)6110.1万元,增长42.6%;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6540.1万元,增长54.1%,其中税收收入4381.5,增长43.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快,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障碍尚未消除,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县域经济实力、活力有待增强;产业关联度不大,企业集聚度不高,生产性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体系还需加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就业压力较大,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影响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环保意识、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全县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 9.3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增幅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粮食种植面积 19.88万亩,比上年增加0.04万亩;烟叶种植面积4.06万亩,减少0.5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6.17万亩,增加0.1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77万亩,减少0.08万亩。粮食产量7.35万吨,比上年增产1.6%;烟叶产量0.49万吨,增产6.8%;油料产量0.20万吨,下降9.4%;蔬菜产量6.16万吨,增产9.1%,水果产量1.97万吨,增产6.4%;食用菌总产量3.92万吨,增产1.6%。(见表2)。 表 2:2006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绝对数(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73487 1.6 夏粮 3621 -1.8 早稻 955 -8.5 秋粮 68763 1.8 油料 2037 -9.4 花生 1869 -10.3 油菜籽 168 1.2 烤烟 4940 6.8 茶叶 520 6.1 水果 19694 6.4 蔬菜 61581 9.1 食用菌 3916 1.6 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8.62万亩,比上年下降4.9%,其中,人工造林更新总面积0.23万亩,比上年下降85.4%;非公有制经济造林438亩。 肉蛋奶总产量 0.98万吨,比上年增长7.2 %。其中:肉类总产量0.89万吨,比上年增长7.4%;禽蛋产量808吨,增长4.8%。 水产品总产量1.08万吨,比上年增长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31亿元,增长40.8%。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表3: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绝对数 增长% 发电量总计 万kw·h 83407 13.2 其中:池潭电厂 万kw·h 57004 13.5 县属合计 万kw·h 26403 12.7 工业硅 吨 5233 -19.9 商品液氨 吨 8140 -0.1 化肥(折纯) 吨 2612 -56.9 水 泥 吨 39600 -23.8 活性炭 吨 9511 22.9 自来水商品量 万吨 211.7 10.2 机制纸 吨 1960 -4.9 金精矿(折金) 千克 165 20.4 涤绵纱 吨 5981 63.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9.96亿元,比上年增长45.2%;利税总额1.3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0.71亿元,分别增加3.1亿元和0.02亿元,增长45.2%和6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87.96%,比上年提高22.91个百分点。 全年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总产值5099.8万元,增长82.2%。房屋施工面积3.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6%;房屋竣工面积1.04万平方米,下降8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其中,城镇投资增长51.1%,农村投资增长14.1%(见表4)。 表 4: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指 标 绝对数 (万元) 比上年增长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23312 40.0 一、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93211 51.1 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77811 46.3 2、房地产开发 15400 80.9 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20101 14.1 1、农村50万元以上投资 21758 29.1 2、农村50万元以下投资 8343 -12.4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63亿元,比上年增长55.0%;第二产业投资2.62亿,增长27.7%;第三产业投资4.44亿元,增长56.1%。 房地产开发投资1.54亿元,比上年增长80.9%;商品房销售面积5.58万平方米,增长12.5%,商品房销售额1.26亿元,增长94.7%。 五、内外贸易 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分城乡看,城区消费品零售额3.51亿元,下降4.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1.51亿元,增长115.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4.22亿元,增长14.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0.65亿元,增长18.3%;其他行业零售额0.15亿元,增长2.5%。 全县合同外资(验资口径)1303万美元,增长9.2%;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411万美元,增长2.5%;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增长37.0%;内联到资4.61亿元,增长84.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 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