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大田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五、贷币投放(+)回笼(-) 万元 -2511 -15144 -83.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普通中学21所,小学145所,幼儿园119所(班)。全县中小学专任教师3585人(其中中学1842人、小学1743人),中小学毕业生数19560人(其中中学12052人、小学7508人),比上年减少4.98%,中小学在校学生数58461人(其中初中生24081人、普高6825人、职高2121人、小学25434人),比上年减少11.46%。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比上年增长0.03%,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2.04%,比上年增长2.28%。初中毛入学率109.40%,初中升学率97.18%,高中升学率78.85%。小学巩固率99.93%,初中巩固率98.16%。在园幼儿数6202人,教职工462人,入园率达84.13%。全县参加高考人数3076人,本科以上院校录取1173人,专科录取1186人,总计录取2359人,录取率76.69%。参加自学考试学员645人,毕业138人。 县委、县政府继续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技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年全县实施国家科技项目1项,省、市科技项目各2项,县科技项目21项,其中新项目16项,上年度结转项目8项,全年专利申请数18项,其中授权数4项。全县科技三项费用类支出43万元,比上年下降32.8%。 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检查生产经销企业352家,查处各类违法案件35起,涉案总值32.4万元,实施行政处罚18.1万元,受理投诉3起。对食品生产企业按季度进行风险评价,实施分类监管,产品质量合格率92.3%。制定出台了《大田县十一·五品牌工作实施意见》,有两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家企业开展计量体系认证,引导1家企业开展省级“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有道”牌台式乌龙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文化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为动力,以培育特色文化为抓手,扎实抓好文化与出版市场培育和管理、文物发掘和保护、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干部队伍建设等工作,促进了文体出版事业的协调发展。当年依托节日庆典举办“走进春天”诗歌朗诵会等各种晚会6场(次),书画、摄影展8场,举办首届“建设新农村”主题文化宣传活动。大田冶炼遗址考古研究列入2007年省文物局考古课题。完成了网吧监控系统的建设,提高网吧科学管理水平。组织980多人次进行稽查和专项检查,收缴盗版音像制品0.73万片,光盘170盘,盗版英语磁带24盒,电子出版物56盘。联合取缔无证经营音像制品3家、地摊1摊、电子出版物1家。立案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8家,处罚金4.3万元。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县现有卫生机构64家,病床位600张,卫生技术人员554人,其中医生281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小诊所、小医疗所遍布全县各村。全县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卫生执法监督得到加强。 全县体育活动持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持之以恒,老年人体育和校园体育活动蓬勃发展。以举办第十届全民健身节活动为契机,开展了全县职工乒乓球比赛、“煤炭杯”羽毛球比赛等各类活动、比赛30多场。竞技体育水平有所提升,举重、武术项目处于全市领先地位。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立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省运会上大田籍运动员取得了2枚金牌、2枚银牌、2.5枚铜牌的好成绩。我县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涌现了一批象张杰、林丽、肖媛媛等优秀人才,特别是张杰在参加2006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再获62公斤级举重第一名,为我县再争荣誉、又创佳绩。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保持稳定。年末全县总人口368016人,比上年末净增1859人,户均人口3.68人;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194019人,女性人口173997人,男女性别比为111.51∶100;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86436人,占总人口数的23.5%,非城镇人口281580人,占总人口数的76.5%;当年出生人口3214人,出生率8.76‰,当年全县注销死亡人口1034人,死亡率为2.82‰;全县人口自然增长2271人,自然增长率6.1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5元,比上年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4420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87元,增长8.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64元,增长9.5%;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36.91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5.73平方米。 2006年全县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750户2437人,全年共发放城镇低保金120万元;得到低保的农村居民6519户15892人,全年共发放农村低保金740万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年未全县城乡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17家,床位176张。城镇共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0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个。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我县环保工作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年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5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7.54%,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4.00%,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为99.0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率达98.6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达到市下达的“十一五”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内。县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生活饮用水达标率100%,地表水质达国家三类水域标准。 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203起,死亡65人,比上年分别下降6.9%和上升7.1%,经济损失431.34万元,上升14.7%。其中:发生工矿企业职工伤亡事故11起,死亡12人,经济损失284.40万元,事故件数比上年下降15.4%、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7.7%,经济损失比上年下降2.5%;发生道路交通安全事故189起,死亡53人,受伤237人,经济损失48.94万元,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4.1%、7.0%、0.8%和7.6%;发生火灾3起,经济损失98万元,无人员死亡,火灾件数、经济损失与上年相比分别下降62.5%和上升211.0%。全县除道路交通死亡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6人外,其它事故都在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