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三明市永安市统计局

永安市统计局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工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永安,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为88.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40.03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36.23亿元,增长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792元,增长14.3%。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第一产业有所调减,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增势,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9∶41.7∶43.4调整为14.1∶45.1∶40.8。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8%;消费品价格上涨0.7%。

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21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600人,减幅为1.8%。全市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88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3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6949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976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171人。全市农村乡镇卫生院11所,乡镇敬老院12所,福利院1所,老年公寓1所。全市城市有2012人、农村有2447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209万元,受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市财政总收入8.5亿元,增长14.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8亿元,增长16.3%。国税税收收入4.53亿元,增长12.5%;地税系统组织各项收入4.99亿元,增长2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工业增长点不足,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高;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任务依然很重;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仍较薄弱,社会事业发展还有待加强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7.0%。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1.25万亩,比上年减少1.07万亩;烟叶种植面积3.92万亩,增加0.6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5.12万亩,增加0.76万亩。全年粮食产量11.57万吨,比上年减少1732吨,减产1.5%;烟叶产量5351吨,增产22.2%;蔬菜产量26.38万吨,增产8.7%,水果产量7.82万吨,增产8.6%。

全年完成人工迹地更新面积8.88万亩,增长9.5%。商品材产量40.96万立方米,下降14.6%;竹材采伐量1520万根,增长8.2%。

当年出栏牛1376头,羊1.42万头,猪25.9万头,家禽1147万只。全年肉蛋奶总产量3.65万吨,增长9%。

全年水产品产量8980吨,增长4.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1.77亿元,比上年增长2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0.7亿元,增长23%。其中,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68.54亿元,增长31.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2.39亿元,同比增长44.8%。

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规模以上机械、纺织、化学、建材、林产五大重点行业共实现产值73.2亿元,增长28.1%,其绝对量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七成以上。其中纺织工业完成产值26.5亿元,增长24%;以汽车生产为主的机械行业完成产值13.5亿元,增长49%;建材工业完成产值14.2亿元,增长26.1%;化学工业完成产值9.2亿元,增长7.8%;林产工业完成产值9.8亿元,增长41.6%。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年发电量31.41亿千瓦小时,增长5.8%;原煤184.8万吨,增长1.0%;水泥产量453.8万吨,增长20.2%。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5.63亿元,增长18.9%;实现利税11.77亿元,增长25.1%;亏损面为17.7%,比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6.4%;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6.1%,比上年提高21.6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6亿元,比上年增长98.5%。当年全市资质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5.18亿元,增长38.5%;实现利润468万元,增长1.2倍;税金总额754万元,下降41.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3万平方米,减少52.1%。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0.4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增长45.8%。施工项目27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90个;本年计划总投资27.3亿元,增长27.4%。

工业投资力度增强。全社会工业投资16.5亿元,增长19.4%,特别是制造业投资11.87亿元,增长27.2%,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1.9%。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高。房地产开发投资4.43亿元,增长65.3%,比全社会投资增幅高17.3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79.58万平方米,增长35.5%。竣工面积13.93万平方米,下降32.5%。商品房销售面积15.45万平方米,下降40.4%。

高速公路投资高速增长。三泉、永武两条高速公路相继开工及建设,全年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0.78亿元,增长71.1%。

五、商贸旅游

消费市场稳中趋旺。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22.2亿元,增长22.4%;农村市场实现3.79亿元,下降16.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16亿元,增长14.4%;住宿餐饮业3.94亿元,增长15.1%。

消费品零售结构升级加快。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82.4%;化妆品类增长173.8%;家用电器类零售额增长734.3%;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52.2%。

外贸出口呈现持续下降。全市出口总额389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5.1%。其中,市属出口3014万美元,下降40.5%。

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新办内联企业105家,新批三资企业9家。引进市外资金15.9亿元,增长50.6%;实际利用外资1719万美元,增长43.3%。

旅游消费加快升温。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1万人次,同比增长34.6%;实现旅游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4.7%。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93亿元,比上年增长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