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永安市统计局2003年2月28日 2002年,全市各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建设“三明的泉州”活动,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通过三个依托、实现三个联动、壮大三个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克服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经济发展平台继续延伸,内需继续拓展,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7.43亿元,比增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4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5.84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23.85亿元,增长9.4%。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4:45:41变为13:45:4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028元,比上年增长7.1%。 市场物价止跌回升。居民消费价格100.4%,较上年上涨了2.6个百分点。其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最大,上涨了8.9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的回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二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三是工业企业亏损状况不容忽视;四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购买力低;五是经济外向度低,出口下滑;六是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特色产品进一步增加。围绕“一个产业、两项增收、三项工程”抓落实,全市农业经济在积极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1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5.23亿元,比增4%。 扩大经粮比例,粮食面积调减,经济作物比重不断增加。全年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3.30万亩,比上年减少3.4%,完成蔬菜、烤烟种植面积分别比增6.1%、15.6%;食用菌鲜品产量达19097吨,比增5.5%;种植果蔗1913亩,同比增49.5%。 林业生产重点突出竹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竹政改革,优化竹业开发的投资环境,成功地举办笋竹节,打响了“中国笋竹之乡”品牌,有力推动了我市竹业产业化的发展。林业产值2.12亿元,比增6.5%。主要林产品产量:木材17.02万米,增长1.8%;竹材1085万根,增长13.6%;竹笋干5803吨,增长26.5%;松脂1604吨,比上年下降21.7%;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5.31万亩,比上年下降8.2%;成林抚育8.25万亩,下降10.0%。 突出抓好以畜禽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渔业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全年水产品产量8135吨,比上年增长9.5%。 乡镇企业进一步增长,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1.91亿元,增长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市共完成工业总产值58.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41.53亿元,同比增长11.2%。全部工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9.4%。 主导产业拉动工业增长显著。四大主导产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其中,化学工业增长12.1%,纺织工业增长45.9%,建材工业增长4.2%,林产工业在大力发展竹加工业的带动下,扭转了上半年下降的颓势,增长10.2%。其中纺织工业发展最为强劲,特别是中小纺织企业订单充足,产品供不应求,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生产发展抢眼。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改善。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0.07%,比去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与去年基本持平;全员劳动生产率55628元,提高10%;资本保值增值率11.5%,提高26.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63.9%,降低2.3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6亿元,同比增长6.3%。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增长10.5%。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施工单位工程个数14个,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2.1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1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9.8亿元,比增3.7%,尤其是基本建设投资继续在快车道上行驶,规模加大,投资增长迅猛,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3.84亿元,比增81.9%。更新改造投资2.45亿元,下降26.8%;房地产开发投资1.01亿元,下降40.3%。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拉动投资效果明显。2002年全市20个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共完成投资3.75亿元,占比重38%。永林股份的速生丰产林、福纺集团的醇解IV列扩建技改、永漳公路等重点续建项目投资顺利,“两区、两电”等新建项目的顺利开工,为我市投资的稳步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高,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合计10.60亿元,超过实际投资完成额,且投资资金来源中,企业自筹资金占比重达62%,民间投资意愿增强。 五、内外经贸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活跃态势。在“笋竹节”、“黄金周”的带动下,市场消费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亿元,比上年增长8.7%。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4.78亿元,增长8.9%;农村零售额9.62亿元,增长8.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34亿元,增长9.1%;餐饮业3.47亿元,增长9.3%。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好转。全年实现商品销售48473万元,增长1.6倍,其中批发业42208万元,零售业6265万元,分别增长2.3倍和8.4%;实现利润总额4756万元,增长20倍。 外贸形势严峻,出口下滑。全市出口总额1140万美元,下降4.7%。其中市属出口总值750万美元,下降4.5%。 拓宽渠道吸引外资,外引内联取得成效。全市新批办三资企业1家,实际利用外资5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9.0%。新办内联企业57家,引进市外资金2.8亿元,增长34.0%。第三产业引资工作继续保持较好的势头,宾馆、旅游、房地产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管道燃气、五洲大酒店、桃源—石林景区深度开发等重大项目引资取得突破。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6.11亿元,比上年增长9.3%。 积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业发展步伐加快。永漳公路进展顺利,大湖-瑶田公路己建成通车,大溪桥改造完工,“两高一铁”重大前期项目进度加快,均成立了筹建处,并列入省、三明市2003年重点项目计划盘子。乡村公路按四级路标准改造路基50.6公里,进一步提高了公路等级标准,较大地完善了路网功能,增强了公路通行能力,改善了交通环境。全年交通部门客运发送量904万人,增长10.5%;其中公路完成客运发送量862万人,增长11.2%;货物发送量1032万吨,增长1.3%。全市运力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运输水平进一步改善,客运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