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8 三明市永安市统计局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网络化的普及,以及办公自动化逐步改善,邮电通信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年提升。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585万元,比上年增长12.3%。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27万门,增长1.4%;固定电话用户9.5万户,增长12.5%;继固定电话之后,移动电话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7.3万户,增长30.4%,其增长速度已明显高于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随着光纤城域网、宽带接入网建设的积极推进,我市电信宽带接入用户发展迅速,2002年末因特网用户已达2.17万户,增长63.2%。

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市旅游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全年旅游总收入3.06亿元,增长14.8%,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80.15万人次,增长11.4%,其中,接待境外游客210人次。

七、财税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衡。全市财政总收入5.19亿元,比增2.0%,其中,地方级财政预算收入2.94亿元,比增4.1%;财政支出共计2.74亿元,增长3.7%。财政支出控制在预算之内,收支基本平衡。

税收收入增长较快。各项税收收入4.72亿元,增长14.7%。各项收入中,地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1.83亿元,增长7.4%;国税部门组织各项收入2.89亿元,增长33.8%。

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3.97亿元,比年初增加3.75亿元,增长12.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26亿元,比年初增加3.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5.57亿元,比年初增加1.57亿元,增长6.6%。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现金净投放1.33亿元,增长35%。全年两个证券营业所开户累计3310户,比上年减少83.1%,代理证券买卖成交金额30.54亿元,下降9.0%。

八、文化和教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结合“笋竹节”开展“三项活动”,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加快城区有线电视接入网升级改造步伐,推进城乡广播电视宽带网建设;城乡文化氛围日趋浓厚,“三下乡”活动有声有色,深受群众喜爱。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16.96万册,比上年增加了0.8%,图书流通册次3.30万册次。

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发展各类教育。中等教育继续发展,义务教育不断加强,学前教育不断发展。全市各类在校学生数达63692人,比上年增长2.6%,其中,职业中学(中专)4752人,普通中学23310人、技校在校生3200人,分别增长14.3%、6.2%和11.7%。高考本科上线414人,居三明市第二名。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升学率98.31%,初中升学率89.89%。

九、人民生活和劳动、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全市年末总人口31.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19万人,占总人口的53.9%。全年人口出生率9.81‰,比上年下降3.1%;人口死亡率4.58‰,比去年上升2.9%;人口自然增长率5.23‰,比上年下降6.0%。

城乡居民收入稳中有升,消费出现下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4元,同比增长8.3%;人均消费支出6450元,下降5.2%。农民人均纯收入3850元,增长4.2%;人均生活费支出2067元,下降12.3%。节假日消费、教育消费、住房消费仍是消费增长的亮点。

劳动、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健全和规范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推选面为100%;认真做好劳动争议调整和劳动仲裁工作,受理劳动纠纷案件86件。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全市安置就业人员8743人;规范失业保险金申报和发放工作,全市失业保险参保单位627个,较上年增加176个,参保职工4.71万人,增加1.19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单位594个,参保人员37223人,养老基金征收上缴5730.6万元;参加医疗保险单位660个,增加173个,参保人员40066人,增加17725人。

十、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认真抓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个项目被列入省科技计划,9个项目被列入三明市科技计划,全年共争取国家、省、三明市的科研经费102万元。技术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已有4家企业列入三明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个企业成立了技术中心和科研机构,37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8家企业产品获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有2个科技成果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7个科技成果分获三明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还有20多家企业与30多所大专院校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全市安排市级科技项目9个,实际安排科技三项费230万元;全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55项,金额405万元。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全市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个,完成投资2058万元。全年废水、二氧化硫、烟尘、粉尘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4915万吨、1.95万吨、0.70万吨、2.4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66%,工业烟尘去除率98.13%,工业粉尘去除率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