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永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全市公路货运量643万吨,增长3.0%,货运周转量4.07亿吨公里,增长14%;客运量725万人,增长1.0%,客运周转量4.16亿人公里,增长15.4%。 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11.76万户,其中市内电话用户数8.66万户,农村电话用户数3.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96万户,净增3.06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达1.53万户。 七、金融与证券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3.24亿元,比年初增加8亿元,增长14.5%;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17.35亿元,增长28%;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57亿元,增长10.2%。贷款余额42亿元,比年初增加8.3亿元,增长24.5%。其中:短期贷款22.25亿元,增长14.3%;中长期贷款17.78亿元,增长36.1%。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全年现金净投放4.32亿元,增长27%。 证券市场交易火爆。年末全市证券公司营业网点2家,证券开户数1431户,增长336倍;证券成交金额85.88亿元,增长200倍。 八、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组织申报国家、省、三明科技项目29项,获得国家、省、三明科技三项费补助333万元。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1件,专利授权量9件。签订技术合同33个,合同成交金额332万元。 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16个,投资1137万元,新增治理废水3580吨/日,治理废气99万标立方米/时。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27%,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90.1%,烟尘排放达标率为92.21%,粉尘排放达标率为93.3%。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发展。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力度加大,共办理执法案件133件,增长63.8%。“永林”牌中密度纤维板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零的突破;新创4个福建省名牌产品,3个福建省著名商标,1个“绿色食品”。重视代码工作,办理代码年审1420家,代码变更换证680家,新办证335家。加强计量授权管理,新办理5个企业共计13项计量授权检定证书。全年共检定各类计量器具达5486台(件)。 九、文教、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群众业余演出团队41个,电影放映单位6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文化娱乐场所58处。电影放映场次600场,观众12万人次,公共图书馆藏书17万册。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5%;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7.5%。全市卫星电视地面站92座,电视差转台50部,闭路电视单位4个,闭路电视用户27698户。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初中升学率为75%,提高5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中学25所,高中招生2499人,下降2.6%,在校生7315人,增长5.6%;初中招生3479人,增长3.2%,在校生11507人,下降20.4%。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888人,增长6.9%,在校生5169人,增长1.3%。小学招生3795人,在校生2.17万人。全市幼儿园54所,在园幼儿9857人。全市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34人。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11个,预防保健机构2个。拥有床位总数1447张;卫生技术人员127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92人,注册护士471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展。在全国比赛中,我市运动健儿共获得金牌4枚,银牌2枚;在省级比赛中,共获得4.5枚金牌,4枚银牌,14.5枚铜牌;全国群体运动会上获金牌2枚,银牌9枚,铜牌15枚;省群体运动会上获金、银、铜牌各2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展开,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5次数次,参加活动人数达0.5万人次。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9.79万户,增加125户;总人口为32.05万人,增加744人。其中城镇人口17.14万人,农村人口14.91万人。男性16.89万人,女性15.16万人。性别比例111.45:100。18岁以下占总人口的19.23%,18至35岁占总人口的27.71%,35至60岁占总人口的39.34%,6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13.72%。人口出生率为11.5‰,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55‰;自然增长率为7.9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5元,比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790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906元,比上年增长6.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11元,增长1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8.3%和42.7%,分别比上年降低2.1个和3.1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永安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