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和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巢湖市和县统计局

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战胜了特大雨雪冰冻和洪水灾害、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结构趋好、转型升级加快的发展态势。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民生工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一、综合

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0亿元,增长8.3%;第二产业增加值27.0亿元,增长17.3%,这其中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0.1亿元,同比增长22.7%;第三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7年的26.3:38.5:35.2调整为2008年的24.8:41.8:33.4,与2007年相比,二产的比重提高了3.3个百分点,一产和三产的比重分别下降了1.5和1.8个百分点。全县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9871元,增长13.0%,按国家公布的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达到1420美元。

财政收支。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亿元,比上年增长5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43.3%。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0.82亿元,增长33.7%;营业税1.09亿元,增长41.3%;企业所得税0.69亿元,增长1倍多;个人所得税0.22亿元,增长78.5%。全年财政支出9.69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其中:教育支出2.4亿元,增长4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0.62亿元,增长17.9%。

市场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除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1.5%外,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分别比上年增长13.0%、3.3%、1.5%、1.7%、1.0%、0.5%、4.1%。

劳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436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367人;全县再就业培训75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56934人,比上年末增加3950人。其中,农业人口562363人,非农业人口94571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8‰。

人民生活。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154元,比上年增加3586元,增长17.4%(注:含全县党政群机关单位规范津补贴2008年增资额及补发2007年的增资额)。经济的较快增长、新劳动法实施、兑现公务员“阳光工程”等政策法规的落实是工资增长的主要因素。

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31元,比上年增长21.6%。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3405元,增长20.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7.8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1%。年末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52.57台、电冰箱70台、空调器27.71台、热水器15.14台、微波炉3.14台、移动电话81.14部、家用计算机1.14台。

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63.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6.6%。

社会保障。至2008年末,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28人,参加失业保险20479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8801人,参加工伤保险13106人,参加生育保险14028人。全县最低月工资标准由上年的390元调整为420元,失业保险金标准由上年的152元/月调整为267元/月。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64951      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53.28万人。

社会福利。年末全县拥有各类福利院、敬老院20所,床位822张。全县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140人,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1884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人数分别为575人和1644人。

三、城市建设、安全生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24亿元,比上年增长41.8%。行政中心、滨河大道、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城市建设年的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和城面貌日新月异。

公用事业。全年累计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6.3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容量11万千伏安。全县用电量达到5.4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28亿千瓦时,增长24.7%。年末,城区公交线路6条,其中:新开公交线路2条;新增公交车10辆。

安全生产。2008年,全县发生各类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63%、40%和77%,直接经济损失比上年下降2%。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为0.45人,比上年下降51.4%。

四、农业

全年粮食总产量38.0万吨,比上年增长2.8%;油料3.2万吨,增长49.4%;棉花2573吨,增长11.1%;生猪出栏8.3万头,增长7.0%;家禽出栏1502万只,增长17.2%;肉类3.32万吨,增长14.3%;水产品2.02万吨,增长6.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农业产值21.06亿元,增长24.6%;林业产值0.26亿元,增长5.3%;牧业产值5.04亿元,增长15.2%;渔业产值3.02亿元,增长5.9%。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蔬菜实现产值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0.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年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445878千瓦,同比增长2.4%;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拥有拖拉机27781台,同比增长2.7%;排灌动力机械55659台,同比增长1.9%,联合收割机械434台,同比增长4.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49.96千公顷和57.62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6146吨。农业用电量达到3581万千瓦时。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0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达到2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30.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54.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8%,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8. 7亿元,增长39.8%;重工业总产值36.1亿元,增长65.6%。

工业效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6.61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实现利税4.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其中利润3.7亿元,增长1.6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6.8%,与上年相比提高了45.5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建筑业。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92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全县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14家,完成施工产值9.8亿元,比上年增长9.8%;房屋施工面积174.91万平方米,增长27.4%;房屋竣工面积69.04万平方米,下降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