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凤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我县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也是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和疫情、奋力进取的一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响应省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号召,坚定不移地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大力实施大农业和大旅游开发战略,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继续提高,工业运行增长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减,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财政金融运行良好。整体经济呈现速度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城乡居民增收较多、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9.2亿元,同比增长14.3%。第一产业增加值12.77亿元,同比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3.69亿元,同比增长30.8%;第三产业增加值12.77亿元,同比增长13.6%。 一、农业 2005年,我县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兑现各项惠农、扶农、支农政策,克服灾害和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食生产,扩大优质高效粮经作物种植面积,狠抓促农增收的关键环节,全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0968万元,以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上升0.7%。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比上年上升8.7%。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27717万元,同比上升0.7%。 农作物生产受灾害性天气的影响,比常年稳中略降。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出重点来抓,尽管受高致病禽流感的冲击,养禽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疫情的不利影响,使养殖业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今年全县共实现养殖业现价产值9.8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占全部农业产值的40.9%。全年肉类总产量44549吨,比上年上升4.5%,水产品产量32142吨,比上年上升3.9%。 今年全县共完成各类造林面积10005亩,零星植树508万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末,全县全年农村用电量13569万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2963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526吨,农用柴油使用量5601吨,农药使用量1387吨。 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加快,全县有效灌溉面积57.0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42.7千公顷,全县已建成水库114座,总库容37771万立米;堤防总长度69公里,保护耕地14.3千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945万立米,向农业供水3805万立米,向城镇生活供水490万立方米。 二、工业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把石英砂深加工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初步形成以玻璃制品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机电、烟草、化工、建材为支撑的六大产业体系。全年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总体呈现出生产、销售、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成效卓著,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不减,一批骨干项目正在逐步形成,石英砂、建材等龙头行业也已兴起,股份制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工业快速发展,拉动了全县工业长足发展。同时,工业产品、行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别是石英砂行业,产品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规模以上37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8476万元,较上年上升46.1%,产销率99.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7.6%。 初步计算,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9亿元,同比增长27.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全社会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13385万元,同比增长80.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988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0850万元,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47万元。城镇工矿区私人建房完成投资5366万元,农村个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945万元。50万元以上全部建筑安装工程完成投资60621万元。 四、商贸流通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多种营销方式的兴起,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贸流通渠道顺畅,满足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消费需求,为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消费环境,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全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706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1%。从分行业零售额来看,批零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零售额分别为95216万元、14007万元,增速分别为15.0%、15.2%,占全部零售额的93.3%;其他行业零售额7842万元,仍保持上升势头,同比增长16.2%。全年县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830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87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 五、财政、金融、保险 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增强财力为重点,积极拓宽增收渠道,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完成。稳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收入结构中非税收入比例下降,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较好的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高;严格支出管理,保障工资及时发放,确保社会保障政策落实到实处,各项重点支出得以保障,全力为加快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统筹协调,社会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1100万元,剔除农业税等不可比因素,同比较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483万元,同比较上年增长33.1%;全年财政支出39003万元,较上年增长19.3%。 2005年,我县金融部门积极融通资金,净化金融环境,改善银企关系,倾力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各项存款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各项贷款也保持较快增长,现金继续保持净投放态势,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9814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0.9%,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2187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7242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8%。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财保保费1957万元,较上年增7.0%,寿险保费6455万元,同比较上年增长15.2%。 六、人民生活 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显著。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531元,较上年增长27.0%;农民人均纯收入2658元,较上年上升8.7%;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27242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16.8%。 七、其他 教育事业巩固发展。上学年末,全县拥有普通中学49所,其中初级中学40所,高级中学9所。初级中学在校生数43225人,毕业生13829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1441人,毕业生2665人。普通中学教职工6897人;全县职业中学3所,在校生1225人,教职工66人;全县小学292所,在校学生71449人,毕业生14886人,教职工2636人;幼儿园40所,在园幼儿5631人,教职工25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