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天长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8 滁州市天长市统计局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加快发展、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努力克服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划上了圆满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62443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389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00603万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45万元,增长11.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0123元。“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7.2:42.6:30.2变化为2005年的25.4:48.1:26.5。

从业人员稳定增加。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76303人,比上年增加13177人。其中,第一产业151947人,减少16895人;第二产业137693人,增加26096人;第三产业86663人,增加3976人。年末在岗职工27748人,比上年减少2256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57152人,增加12411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较快增收的难度较大;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社会保障压力较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业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和省委3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4207公顷,比上年扩大6000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9404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26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689公顷。受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农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全年粮食产量613025吨,比上年减产17737吨,下降2.8%,但仍保持了常年较高水平;油料产量48825吨,下降16.1%;棉花产量162吨,下降36.2%。

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营造林面积400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41243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2466吨,增长12.1%;禽蛋产量20855吨,增长6.5%;水产品产量50600吨,增长5.3%。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7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农用拖拉机57794台,增长0.7%;农用运输车2161辆,增长1.0%。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4507吨,增长0.4%。农村用电量20753万千瓦小时,增长9.9%。有效灌溉面积49420公顷,新增6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7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279099万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9769万元,增长40.6%。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加值2005万元,增长106.7%。集体企业增加值6653万元,增长53.9%;股份有限公司增加值39178万元,下降6.0%;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332万元,增长52.5%。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增加值167268万元,增长46.4%;轻工业增加值52501万元,增长24.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38001万元,增长41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水泥增长35.9%,钢材增长232.9%,塑料薄膜增长43.8%,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增长103.8%。

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29892万元,比上年增长42.2%;实现利税50719万元,增长36.2%,其中利润26775万元,增长71.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39.8%,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创历年最好水平。

建筑业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504万元,比上年增长8.7%。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780万元,增长14.0%,实现利税总额1514万元,增长30.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568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1285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47009平方米,增加3456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540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城镇投资108379万元,增长54.6%;农村投资79161万元,增长21.2%。“十五”时期,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0619万元,年均增长26.3%。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700万元,比上年下降26.3%;第二产业投资111232万元,增长54.1%,第三产业投资43793万元,下降9.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增长28.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476万元,增长27.2%。商品房销售额11962万元,增长4.6%。

项目建设继续加强。全年施工项目27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20个。

五、国内贸易

市场销售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117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88696万元,增长1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9421万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9164元,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17083万元,增长19.8%。“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107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0%。其中,出口10078万美元,增长49.1%;进口663万美元,增长32.6%。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种类继续增加。“十五”时期,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达30160万美元,其中出口26786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4.2%和42.5%。

利用外资势头良好。当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83万美元,增长110.9%。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游客92人次,接待国内游客53860人次,旅游总收入3005万元。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3419万元,比上年增长9.3%。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6600辆,比上年增长4.9%。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61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7648万元,增长14.4%;邮政业务总量1968万元,增长19.2%。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57882户,增长8.6%;移动电话用户159728户,增长34.9%。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宽带)7292户,增长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