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6 衢州市开化县统计局

开化县统计局

二○○八年三月三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平安开化”。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县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力推进 “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两大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不断完善项目建设,重点扶持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全面超额完成预期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453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474万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24600万元,增长24.3%,其中工业增加值173300万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98万元,增长14.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上年的19.6:45.1:35.3调整为16.4:49.6:34.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40元(按7.604的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715美元),增长15.8%。

图1 2002-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7年,粮油、肉类、石油液化气的价格上涨带动食品类等价格上扬。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

深入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农历正月初和八月份分别召开春季和夏季劳务交流大会以及大中专人才招聘会,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1210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5人,失业率为3.8%。

全年电力供应稳定。全社会用电量3453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0%。其中:生活用电量5037万千瓦时,增长13.9%;全行业用电量29498万千瓦时,增长18.7%,其中工业用电量25700万千瓦时,增长19.1%。

二、农业

2007年,全县继续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7891万元,比上年增长4.8%。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261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粮食播种面积为18349公顷,比上年略增,粮经比为56.9:43.1。粮食总产量为107312吨,比上年减产440吨,下降0.4%。其中稻谷71923吨,增长0.4%,小麦1000吨,下降5.0%。主要经济作物油料、食用菌、甘蔗、果用瓜和蔬菜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油料总产量达10965吨,增长17.2%,食用菌15095万袋,增长4.1%,总产量31671吨,增长18.2%,甘蔗总产量2829吨,比上年增长30.9%,果用瓜12065吨,增长35.8%,蔬菜总产量81706吨,比上年增长0.5%。茶叶产量增幅较大,2007年全县茶叶产量1699吨,其中开化龙顶名茶产量为1287.6吨,增长20.6%,销售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2007年新发展蚕桑种植面积428.5公顷,养蚕25650张,生产蚕茧1049吨。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但受蓝耳病影响,生猪生产继续下滑。全年生猪出栏9.96万头,比上年下降4.7%,家禽出栏48.4万只,增长17.9%,2007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10073吨,增长5.3%。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690吨,增长15.8%。

农业产品品质结构进一步调优。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优质、高产品种,2007年,池淮畈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示范方平均亩产718.6千克。全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2220公顷,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24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20个。并荣获“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称号。

围绕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保护,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调整树种结构,发展生态阔叶林、速丰林,推进杉改竹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98公顷;迹地更新面积810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45公顷;本年封山育林面积405公顷。2007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78267公顷,森林蓄积量7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9.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全县水利建设资金总投入1.24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67.8万工,完成土石方273.3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32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800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8810公顷。河道整治25.5公里。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5457千瓦,比上年末增加8846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094吨,比上年下降5.0%;农药施用量765吨,比上年下降3.3%;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3804万千瓦小时,增长18.8%。

三、工业和建筑业

紧紧围绕“突出主攻生态工业”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重抓区域特色经济,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扶优扶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硅”主导产业,拓展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2007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家,比上年增加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74亿元,增长29.1%,增幅达历史最高水平。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64.85亿元,增长3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9.78亿元,增长40.8%,其中国有企业增长8.3%,集体企业增长42.5%,有限责任公司增长38.4%,股份制企业增长51.7%,私营企业增长51.3%,外商投资企业增长27.5%。2007年,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实现产值29.43亿元,增长45.0%,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10.35亿元,增长30.6%。

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两硅企业已达47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22家,总产值20.15亿元,比上年增长54.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7%。2007年,我县被命名为“浙江省硅产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13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2%。新产品生产增长较快。新产品产值达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8.92亿元,比上年增长42.1%;利税总额突破5亿元,达到50274万元,增长40.6%,利润总额突破3亿元,达到30459万元,增长40.4%。十一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考评得分为294.74分。比上年提高23.34分。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7.29%,资本保值增值率135.95%,资产负债率52.98%,流动资产周转率2.54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8.46%,全员劳动生产率171145元/人,产品销售率96.9%,工业产品质量指数97.0%,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21.52%,企业亏损率3.06%,新产品产值率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