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开化县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开化县统计局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县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第十四届二次人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以及县委、县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克服了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5.28等三次特大洪涝灾害、四季度的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等诸多困难,大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全面完成北京奥运会期间维稳工作,全面推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兴县”发展战略,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努力提升经济实力和改善人民生活,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和拓展工业园区,求真务实,励精图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 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经济增势依然较强,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消费品市场趋旺,对外经济取得新突破,财政金融形势平稳,市场物价涨幅回稳。据初步测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4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8.20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增加值21.9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8.13亿元,增长13.1%。第一、二、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9.6:45.1:34.0调整为15.4:51.5:33.1,第二产业比重突破5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68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60美元),增长12.8%。 图1 2002-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img]http://www.kaihua.gov.cn/zjkh/tjzl/ndtjgb/200904/W020090414371240781725.png[/img] 2008年,社会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商品零售价格上涨6.7%。 深入实施下岗再就业工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农历正月初和八月份分别召开春季和夏季劳务交流大会以及大中专人才招聘会,全年安置城镇失业人员3434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4人,失业率为3.89%。 全年电力供应稳定。全社会用电量4169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7%。其中:生活用电量6086万千瓦时,增长20.8%;全行业用电量35611万千瓦时,增长20.7%,其中工业用电量28998万千瓦时,增长12.8%。 二、农业 2008年,全县继续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农林牧渔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668公顷,增长1.3%,粮食播种面积为18112公顷,比上年下降1.3%,粮经比为55.4:44.6。粮食总产量为116024吨,比上年增产8712吨,增长8.1%。其中稻谷72386吨,增长0.6%,小麦1001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主要经济作物油料、食用菌、果用瓜和药材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油料总产量达10979吨,比上年略增,食用菌16589万袋,增长9.9%,果用瓜总产量14211吨,比上年增长17.4%,药材386吨,增长5.3%;棉花、甘蔗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县生产棉花74吨,甘蔗2829吨;由于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蔬菜总产量下降,全年生产蔬菜75150吨,比上年下降8.0%。由于天气原因,茶叶减产,2008年全县茶叶产量1622吨,下降4.5%,其中开化龙顶名茶产量为1324吨,增长2.8%,销售收入2.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2008年新发展蚕桑种植面积89公顷,养蚕23323张,下降4.3%,生产干茧1015吨,下降3.2%。 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生猪出栏10.16万头,比上年增长2.0%,家禽出栏50.54万只,增长4.4%,2008年全县肉类总产量为101274吨,增长1.2%。渔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水产品总产量为2205吨,增长9.2%。 农业产品品质结构进一步调优。坚持开展科学研究,推广优质、高产品种。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个,基地面积共达13666公顷,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的24个,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2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21个。 围绕钱江源头生态资源保护,林业生产朝着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方向发展,调整树种结构,发展生态阔叶林、速丰林,推进杉改竹工程。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91公顷;全为迹地更新面积,幼林抚育作业面积2097公顷;本年封山育林面积411公顷。2008年末,全县森林面积178267公顷,森林蓄积量728.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79.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县水利建设资金总投入2.46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共投入劳动力7.25万工,完成土石方234.3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200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670公顷,其中旱涝保收面积8870公顷。河道整治54.5公里,2008年千万农民饮用水建设工程100项。年末农村安全卫生饮用水人口覆盖率53.4%。全年水资源总量15.399亿立方米。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4811千瓦,比上年末增加9354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199吨,比上年下降9.8%;农药施用量652吨,比上年下降14.8%;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量215万千瓦小时,下降1.4%。 三、工业和建筑业 紧紧围绕“突出主攻生态工业”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扶持区域特色经济,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扶优扶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硅”主导产业,拓展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增势依然较强。 2008年,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全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9家,比上年增加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38亿元,增长23.0%。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83.05亿元,增长28.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4.23亿元,增长38.3%,其中国有企业增长33.3%,集体企业下降9.0%,有限责任公司增长48.4%,股份制企业增长8.7%,私营企业增长45.4%,外商投资企业增长13.1%。2008年,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实现产值43.41亿元,增长51.8%,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10.82亿元,增长2.1%。 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两硅企业已达56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到29家,总产值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6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1%。 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发展。15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9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新产品生产增长较快。新产品产值达7.16亿元,比上年增长8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