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宿豫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七、财政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506万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32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完成增值税、消费税收入7347万元,比上年增长9.6%;地方税收入6219万元,比上年增长10.6%。私营个体经济入库税收8003万元,比上年增长7.6%。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全年财政总支出45426万元,比上年增长32.5%。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2522万元,比上年增长29.3%,其中教育经费支出12491万元,比上年增长8.4%;卫生经费支出1627万元,比上年增长3.6%;农业支出405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9%;城市维护费支出9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1.2%;水利和气象支出2615万元,比上年增长450.5%;基本建设支出2733万元,比上年增长54.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25.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6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8万人,比上年增加1138人,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新增15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个,其中省火炬计划项目1个,省级星火计划项目4个;获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个。全年获省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个。申请专利12项,年内授权4项,通过市科技成果鉴定10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200万元,获省市无偿科技经费28万元,科技贷款计划8000万元,省、市、县科技活动经费拨款106万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22万元。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31所,其中高中4所,九年一贯制(初中)5所,初中26所,职业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小学124所,特殊教育1所,幼儿园268所。全县在校学生19.95万人,公办教职工人数7160人,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89.7%。全县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为97.5%。全年高考普通高校入学率66%,本科上线1774人,被评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先进县”。 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全年撤并小学90所;职业教育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组建全省首家职教集团,第一个在全市通过省合格职教中心验收;深化宿豫中学改革,引资扩股2900万元,实施“两后双百”工程,共培训学员3762名,适龄人员100%推荐就业。 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园区建设速度较快,宿豫中学文昌校区一期工程已经实施,启动建设苏北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三新一亮”工程顺利通过市级验收,新建校舍达4万多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3.5万平方米任务,全年校园绿化排列全市第2名。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镇规划不断完善。新区控详规覆盖率达到95%,小城镇控详规编制基本完成。 建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城镇环境明显改善。新县城建成面积达15.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9%,新铺道路里程39.0公里,比上年增长8.0倍,新增绿地面积6万平方米;小城镇新增建设面积17.5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52.5万平方米;中运河景观带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完成拆迁面积13万平方米;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镇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全县城镇化率达23.9%。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县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新县城建成区烟尘控制达100%,噪声达标区覆盖率100%,京杭大运河宿豫段总体水质达到三类,骆马湖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地下水质为二类,饮用水质达标率98.8%。 十、文化、体育、卫生 文化广电事业有新的进步。实施特色文化建设工程,开创群众文化新局面。宿豫县艺术团、县教育艺术团、县老年艺术团相继成立。多次开展广场演出和送戏下乡等活动,三分之二乡镇完成调频广播村组无线传输工程,大力发展有线电视事业,完成新城区有线电视光纤网建设,通过省“先进文化县”复查验收,龙王庙行宫工程顺利完成。推进农村文化中心建设,全县四分之三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用房和“四室”设施齐全。文化事业改革步伐加快,工人文化宫、宿迁剧场成功拍卖,产业化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比赛。举办县直机关男子篮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生“精英杯”乒乓球比赛,中学生男子篮球比赛,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体育“达标”活动,实施面达百分之百,达标率达96.7%。乡镇利用农闲季节举办农民运动会或组织小型、单项比赛。被市体育局授予“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承办宿迁市首届运动会农村部拔河比赛,被市组委会授予“最佳赛区”。组队参加市首运会获两项冠军、三项亚军、两项季军。 卫生事业发展地位凸显。在全面战胜以“非典”为重点的各类传染病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水平,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52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22个,妇幼保健站1个,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所1个,其它卫生机构2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958张,其中标准床位95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67人,其中执业医师397人,注册护士177人,药剂人员99人。年内新改水受益人口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开展。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4.25万人。全县人口出生率为7.64‰,计划生育率为90.17%。创建计划生育合格村(居)118个,人口与计划生育知识普及率达82.3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50元,比上年增长6.5%。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01元,比上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3038元,比上年增长0.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32元,与上年持平,恩格尔系数44.3%,比上年下降1.8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冰箱13台,洗衣机43台,热水器4台,移动电话19部,电话58部,彩电63台,黑白电视74台。 全年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190元,比上年增长10.7%。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118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4138人,发放保障金170万元,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国家抚恤金补助各类优抚对象5216人,发放补助金1300万元。 注: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相对数按可比价格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