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金湖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05 淮安市金湖县统计局

职业中学教育  0.19 0.43 0.13

小学教育  0.21 1.58 0.37

幼儿教育  0.19 0.56 0.2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第七届荷花艺术节暨首届“三湖”美食节,宣传推介了金湖的农副产品、“三湖”美食,提高了金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促进发展的目的。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镇文化站11个,其中达标8个,“农家书屋”45个。共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广播入户率达76%,通响率达65%。有线电视用户6.9 万户,比上年增长5.3%。城乡广播电视入户率居全市首位。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个,其中:医院2个,标准化卫生院10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57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890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823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109人,其中:执业医师349人,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注册护师304人,药剂等其他技术人员244人。初步建立覆盖全县、多层次、多形式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举办全民健身月活动,开展“体育下乡”和“体育进社区”活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镇健身活动中心以及国家级羽毛球青少年俱乐部。全年举办机关、职工、青少年等体育比赛20余次。全县运动员在省级比赛中获1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省羽毛球赛获女子组团体第3名;在市级比赛中获16枚金牌、12枚银牌、22枚铜牌。年内向省羽毛球队输送1名运动员、省体校输送4名运动员,全县体育事业迈上新台阶。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加强。2007年开展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和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治理,建成污水处理厂和14.8公里的污水管网,启动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年末全县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09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14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9.8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量761万吨,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量130吨,排放达标率100%,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92.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8%。节能降耗、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县总人口36.3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3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3‰。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镇职工在岗平均工资预计17600元,比上年提高19.7%。城镇住户调查显示,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11元,比上年增长15.1%,人均消费性支出6893 元,增长6.7%,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1.7%。农村住户调查显示,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85元,比上年增长11.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41元,增长7.3%,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7.1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为36.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7.7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帮扶“九大工程”取得实效,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在95%以上。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对3340名失地农民实行土地换社保。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00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20元,县属场圃困难职工全部纳入城乡低保。分散居住和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供养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2000元和2600元。发放特困生资助金450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31.6万平方米,廉租房补贴11万元,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550万元。帮扶部分“4050”人员和残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使百姓“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

2007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对照“加快融入苏中板块,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照周边县(区)的加快发展态势,我们任重而道远。同时,国家宏观调控从项目层面逐步延伸到土地、资金等要素层面,土地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企业融资难度和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发展面临环境等诸多方面压力,同时居民消费价格长涨过快。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紧紧围绕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四大工程,凝聚群众智慧、激发群众热情、激励群众干劲,增强发展动力,加快强县、兴镇、壮村、富民建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新的发展、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