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抚松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七、财政、税收、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3亿元,克服政策性减收等因素影响,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8%。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协调发展能力增强。一般预算支出34,228万元,同比增长17.3%。一次性还清财政贷款,综合财务和支出能力创历史新高。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县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25.7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城乡居民存款余额24.6万元,同比增长0.4%;各项贷款余额为21.5亿元,同比增长25.4%。 保险事业较快发展,业务面不断拓宽。各类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397万元,同比下降24.6%,赔给付金额973万元,下降4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01万元,下降-28.7%;人寿险市场继续扩大,人寿险保费收入396万元,下降12.2%。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取得突出性进展。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国道鹤大线沿江至万良公路累计完成投资3.4亿元。6条农村水泥路国债基目和32条通村水泥、油路工程全部完成,解决了13个乡镇、35个村屯“行路难”问题,全县已有16个乡镇开通了等级公路。总投资500万元的北江大桥已竣工通车。县域巷道铺设硬覆盖工程完成7.3万平方米。县域供水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717万元。完成了西江、北江橡胶坝工程,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投资400万元改建的四号供热站投入运营。旧城改造工程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北新区“五通一平”建设完成投资932万元,取得阶段性成果。投资790多万元的参乡广场,实施了县城绿化美化工程,改善了环卫设施。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步伐加快,全年共完成投资3.59亿元,有效地改善了乡镇村的环境。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科技工作跃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科技人才、科技合作、科学发展与公共服务三个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科技服务活动日益频繁。科普大集已被广大城乡居民所接受。各乡镇与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对接与协作取得新进展。16个乡镇、12个企业与全国近30年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50个科技项目进入具体实施阶段。长白山山野菜深加工等4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和星火计划。农业智能系统研究与应用被列为国家863项目。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7所,在校生3.5万人,教职工4,679人。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4,909人,高考升学率居全市前列,升学率达85%以上。小学在校学生19,77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全年教育基本建设投资1719万元,新建校舍16143平方米,维修校舍10769平方米,调整撤并中小学20所。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个,文化馆和文化站22个。图书馆4个。全县拥有县级广播电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台1座,县级电视台10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9%。文艺创作和文艺宣传进一步贴近群众,涌现了一大批文化艺术精品。县体校向省、市输送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卫生机构床位数2,41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032人。计划免疫工作得到加强,全县适龄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均达到95%以上。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乡医执业活动进一步规范。公共卫生项目建设全面展开,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口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全年新出生人口2,395人,出生率为8.0‰,比去年增长1.4千分点;死亡人口1,596‰,比去年增长1.2千分点;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976元,增长11.31%;农民人均纯收入3792元,增长30.08%;居民消费结构继续改善,城市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4712.74元,增长5.68%;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9.65元,增长10.77%,其中服务消费支出增长32.11%。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现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7.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2.61平方米。在岗职工工资快速增长,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8303元,增长12.7%。 注:1.本公报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全县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为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