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永吉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 “十一五”规划发展的开局年。在这一年里,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进步 ,为“奋斗三年,总量翻番”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 国民经济 经济总量 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14434万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298万元,比上年增长9.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2093万元,比上年增长12.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3043万元,比上年增长7.3%。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28.2:22.2:49.6调整为28.4:22.9:48.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013元,比上年增长9.7%。 财政收支 2006年,全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7696万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国税系统组织收入7632万元,比上年增长4.0%;地税系统组织收入8578万元,增长29.7%。 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4592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 开发区建设 2006年,永吉经济开发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经济后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上新台阶。据开发区统计,全区生产总值实现58519万元,同比增长27%;招商引资额完成104010万元,占全县招商引资额的4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3470万元,同比增长40.8%。引进工业项目20个,工业资本总量达到140677万元,占全县资本总量的75%;财政收入完成10124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2%。提供就业岗位1208个,安排就业人员1162人。 永吉岔路河特色农业经济开发区坚持“特色产业富民,农产品加工业强区”的发展战略,从自然农业经济到农产品加工、商品贸易和生态旅游经济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已具雏形。目前全区已有超万吨稻米加工企业30户,绝大多数企业都通过了绿色和有机稻米认证。区内慧鲸米业公司生产的具有抗疲劳、增耐力特性的CEB功能米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中心确定为2008年运动员专用大米。利用区内稻米加工副产品生产生态啤酒的原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被美国AB公司兼并,经技术改造,年可产生态啤酒10万吨。 农 业 2006年,我县的农村工作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强化措施的落实,加快了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71950公顷,农业总产值实现152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牧业产值49598万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58340吨,比上年增长41.7%。其中,玉米产量366889吨,比上年增产64.7%;水稻产量171037吨,比上年增产17.1%;大豆产量15375吨,比上年减少21.4%;蔬菜总产量达到75340吨,比上年增长126.8%。今年岔路河特色农业开发区1.2万公顷优质绿色水稻生产已全部实现标准化,有机水稻认证300公顷。 积极发展园艺特产业。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为增加农民收入,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园艺特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全面落实“十百万工程”,在全县建设园艺特产特色主导产业基地(苏子、无公害果品、柞蚕、君子兰花卉、葡萄、肉葫芦、食用菌、梅花鹿和无公害蔬菜)。园艺特产业产值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 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肉牛出栏总量达16.6万头,比上年增长7.1%;生猪出栏39.0万头,比上年增长7.4%;家禽出栏2679千只,比上年减少2.3%;禽蛋产量5104吨,比上年增长34.2%。肉类总产量达到56024吨,比上年增长1.6%;蚕茧产量6550公斤,比上年减少16.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0%,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均有增加。 工 业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势。2006年,全年实现总产值14895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12775万元,比上年增长21.0%。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51814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21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2%。 规模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列入统计监测的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29.03,同比增加13.88;总资产贡献率18.02%,比上年下降0.9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32.22%,比上年增加21.33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56.91%,比上年下降4.29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73次,比上年下降0.5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8.85%,比上年增加1.8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7411.98元/人,比上年增加19245.87元/人。 建筑业 全年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0742万元,比上年增长4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0036平方米,竣工面积95259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9283万元,比上年增长12.6%。按投资种类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5079万元,比上年下降37.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24162万元,比上年增长84.5%;房地产开发投资17100万元,比上年增长232.7%;公路建设投资12942万元,比上年增长38.7%。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5662万元,比上年增长38.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6146万元,比上年下降3.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7475万元,比上年增长37.2%。全年施工项目35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达241个,计划总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13个。 商 业 消费品市场保持活跃。2006年,全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2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按销售地区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646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6507万元,比上年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3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1%;餐饮业零售额18737万元,比上年增长7.2%;其他行业零售额895万元,比上年下降6.2%。 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3448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 0.7%,全年完成旅客周转量1747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 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84万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11万元,比上年增长29.2%;电信业务总量3573万元,比上年下降8.1%。年末全县本地电话用户81144户,比上年减少2.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0709户,比上年减少8.4%;乡村电话用户50435户,增长1.7%。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560门,总容量达到100452门,同比增长1.6%。电话普及率达到21部/百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