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里,面对全省经济“变快走为快跑”的新形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在创新中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克难求进,全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稳步改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均实现了“十五”计划和当年的预期发展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4亿元,增长1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2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6亿元,增长17.9%。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6347元,比上年增长21.0%。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3.9:37.3:38.8,调整为2005年的21.9:40.0:38.1。 财政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648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加2011万元,增长16.4%。 物价水平涨幅回落。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3%,分别比上年下降5.0和2.8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财政收入水平不高,社会保障体系尚须进一步完善,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二、农业 种植业生产继续得到巩固。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86407公顷,粮食产量达到36.5万吨,比上年下降1.0%。 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57725吨,比上年增长2.7%。 林业事业(地方)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333公顷。森林防火连续保持26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渔业生产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10吨,比上年略有增加。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3%。全年机耕面积4.43万公顷,增长4.0%;全年机播面积2.33万公顷,增长7.9%。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485.3万千瓦小时、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5136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8%和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3%,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效益显著提高。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发展到63户,全年实现增加值46528万元,增长1.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3535万元,增长17.9%;实现税金4862万元,增长41.2%,实现利润总额6684万元,增长17.3%。 建筑业在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的带动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在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显著增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投资项目283项,其中:工业项目150个,完成投资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2个,完成投资16.6亿元,比上年增长32.8%;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12个,完成投资2.6亿元,比上年增长86%。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0284万吨公里,增长1.5%;完成客运周转量10882万人公里,增长0.4%。 旅游经济实现新突破。行业管理得到强化,景区建设不断完善。通过采取走出去营销、媒体宣传和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等措施,蛟河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来蛟河旅游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全年各景区接待旅游者人数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6%和22.0%。 六、贸易业 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带动了贸易业的发展。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1.43亿元,增长15.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54亿元,增长14.4%。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进了项目建设。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2.5亿元,同比增长35.5%。在全部项目中:生产加工型项目95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全年开工建设超千万元项目54个,超亿元项目5个。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据商务局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788万美元;自营出口创汇344万美元。 八、金融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进一步增强。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40.6亿元,比年初增加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5亿元,比年初增加5.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2亿元,比年初增加1.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2.3亿元,比年初增加2.2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47.0亿元,增长13.0%;现金总支出152.2亿元,增长14.5%;全年净投放货币5.2亿元,增长83.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有小学158所,在校学生31150人,专任教师2859人;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26771人,专任教师1535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5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88所,在园幼儿4577人,专任教师251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果。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引进,研制开发新产品13项,申报专利3项。通过大规模开展科技培训,举办科技大集,建立各类示范基地等形式试验示范推广农业增产增收新技术成果15项,促进了成果快速转化。积极扶持引导农民及各界人士创办民营科技机构,全市民营科技机构总数发展到51户。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平稳健康运行。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6个,卫生技术人员1488人,床位114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卫生技术人员1374人,床位1131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达到218176人,累计为农民报销医药费1138万元。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创作活跃,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了30余个文学艺术作品,为我市经济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发展氛围。精心组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