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舒兰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吉林市舒兰市统计局

舒兰市统计局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克服“非典”疫情对我市经济的负面影响,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统领各项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财政状况初步好转,城乡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综合

2003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6.4亿元(现价下同),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4%;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9852元,比上年增长16.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的构成比例由2002年的28:30:42发展为27.6:30.1:42.3。

二、农业

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2003年,我市种植业调整取得突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2,121公顷,比上年增长6.6%,其中:玉米达到27,137公顷,增长7.9%;水稻29,491公顷,比上年下降3%;大豆23,470公顷,比上年增长23.6%。粮食总产量达到52吨,比上年下降5%。

畜牧业和渔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猪、牛、羊肉产量达到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4%;禽蛋产量4.7万吨,比上年增长30.6%;水产品产量达到5,800吨。

2003年,全市实现林业总产值为6,787万元,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971公顷,迹地更新(包括低产林改造)109公顷,全年四旁植树为35万株,森林防火连续21年无一般森林火灾。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我市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企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本级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部分工业企业通过GMP改造,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6.6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1%。

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2亿元,比上年增长4%,建筑企业施工工程72个,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8%,房屋竣工面积为1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6亿元,比上年增长47.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6亿元,比上年增长94.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0.8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其他投资完成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乡镇企业投资完成5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人民大路公铁立交桥和格来得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公路建设快速推进,五常至桦甸线一级公路完成28.8公里的路面铺装并全线贯通。

五、国内贸易

随着国家各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政策实施,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按城乡分类看,城市零售额为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乡镇零售额为6.9亿元,比上年增长13.2%;按行业分类看,批发零售贸易业为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2.7%,餐饮业为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它行业为0.5亿元。

六、财政收支

全市完成财政收入为15015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4.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130万元,比上年增长5.47%,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为35007万元,比上年增长27%。财政状况初步好转。

七、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增长,对外经贸取得可喜成绩。2003年全市有对外贸易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15户,被吉林省确定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重点县和对俄经贸工作重点县。全年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出口供货额达到7056万元;实际利用外7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全年劳务输出13.1万人次,劳务经济收入达到16.2亿元。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继续发展,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交通运输业、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全年完成增加值9.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5063万吨公里,增长10.6%;旅客发送量8461万人公里,增长7%。邮政业务总量完成1892万元,增长21.9%,电信业务总量完成0.45亿元,增长6.8%。年末全市局用交换机容量达11.1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9.6万门,增加0.8万门,其中住宅电话9.2万门增加0.8万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7%。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凤凰山寺庙、301森林公园、沙河水库风景区、新安红叶谷景观等,在“假日旅游”的推动下有了新的发展。

九、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业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金融业货币供应量增加,存贷款增加较多,不良贷款减少。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33.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为5.2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569.1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财产保险收入523.4万元;人身保险费收入6045.7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为107.51万元,人身险赔款金额为151.8万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3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整体教学水平明显提升,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验小学、舒兰九中、庆丰中心校、亮甲山中心校等一批教学楼相继投入使用。我市被评为全国幼教工作先进市。全市有高级中学4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普通中学共计40所,在校学生38191人;小学共计236所,在校学生43545人;幼儿园45所,在园儿童666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85人;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752人。

全年完成科研立项6项,依靠科技进步扭亏企业2户,培育技术创新典型企业2户,引进技术项目3项,培育科技先导示范基地2个,成立各类科技经济协会24个。以“科技之冬”、“农业科技节”、“科普大集”为载体,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科技经费6万余元。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艺术馆1个,档案馆1个,向社会开放档案1.3万卷;有广播电台1座,每日播出节目一套,广播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有线电视台1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