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5 吉林市蛟河市统计局

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契机,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显著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综合

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总量显著增加。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2.5亿元,增长25.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增长2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3.3亿元,增长3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增长17.6%。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3.9:37.3:38.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3505元,同比增长26.5%。

市场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106.1%,高于上年同期4.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107.1%,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全年实现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160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268万元,增长16.5%。

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全年完成一般预算支出492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738万元,增长47%。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居民消费水平不高,消费拉动作用不强;产业层次低,缺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支撑作用强的骨干项目;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社会就业和扶贫解困工作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城市生活和服务设施还存在着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地方。

二、农业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66165公顷,比上年增加1525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0735公顷,增加17371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412公顷,减少2112公顷。粮食生产由于免征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进行直补,充分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加之气候条件好等因素,粮豆产量获得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368410吨,比上年增加97743吨,增长36.1%,创历史最好水平。

畜牧业保持快速发展。全年实现牧业总产值8102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年肉类总产量56200吨,比上年增长8.3%。

林业事业(地方)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041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17万公顷。森林防火连续保持25年无重大森林火灾。

渔业生产取得新成果。2004年,全市渔业生产在养殖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量进一步提高。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305吨,比上年增长13.9%。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0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全年机耕面积4.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4%;全年机播面积2.1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7.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4%,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规模工业生产稳步增长、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6041万元,增长34.95%;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5518万元,增长31.9%;实现税金3443.6万元,增长30.1%,实现利润总额5698万元,增长112.98%。

建筑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增长47.5%。全年建筑施工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6万平方米;建筑竣工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多,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额度显著增加。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9亿元,比上年增长52.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55亿元,增长29%;技术改造投资3.73亿元,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投资1.39亿元,下降15.2%;其它投资3.94亿元;农村集体投资3.38亿元。

五、交通运输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稳定。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比上年有不同程度增长。全年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10134万吨公里,增长8.0%;完成客运周转量10835万人公里,增长2.5%。

旅游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工作,我市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全年新建旅游公路53公里,并开发了一批旅游新项目。通过高水平举办第三届红叶节,使蛟河红叶闻名全国。全年各景区接待旅游者人数107万人次,实现总收入3.68亿元。

六、贸易业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推动了贸易业的发展。全市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分城乡看,实现城市消费品零售额9.9亿元,增长21.2%;实现农村消费品零售额5.7亿元,增长7.4%。

七、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进展,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6.6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开工建设超百万元项目177个,超千万元项目42个,超亿元项目2个。其中:生产加工型项目99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4个。

对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据外经局统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886万美元;劳务输出1558人;自营出口创汇363万美元。

八、金融业

金融业运行稳定,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2004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32.9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6亿元,增长8.4%。。全部金融各项贷款余额12.3亿元,同比下降34.1%。金融机构现金总收入130.1亿元,增长19.7%;现金总支出132.9亿元,增长18%;全年净投放货币2.9亿元,下降28.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了新的提高。年末,全市有小学176所,在校学生32032人,专任教师2942人;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27947人,专任教师148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1人,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4241人,专任教师233人。

科技事业稳定向前。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开展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所的对接,进行了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引进,研制开发新产品10个、大面积推广了10余项农业增产增收新技术。

积极扶持民营科技发展。8月9日在省内率先成立了蛟河市民营科技机构(企业)联合会。截止到年末,全市民营科技机构总数已发展到41户。

十、卫生、文化和体育

卫生事业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加强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疫情信息网络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个试点监测县之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本着“巩固、完善、提高”的方针,进一步得到强化。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26个,卫生技术人员1600人。其中:医院、卫生院22个,卫生技术人员1490人,床位1108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