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蛟河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艺术表演和创作空前活跃,硕果累累。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体育工作广泛开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提高,成绩喜人。在吉林市第十二届全运会上,我市获得初中组和高中组两个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其他体育赛事上,我市选手也都表现不俗,屡创佳绩,为我市争得了荣誉。 十一、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与管理实现新突破。高标准建设了世纪路东段、红星大道北段和工业路,高质量建成了红星、新立大桥,启动了52栋沉陷区移民住宅楼、23栋小康村别墅式住宅和北河外环堤防等工程。长珲高速公路江黄段91公里全线开工,省道榆江公路完成21公里路面铺装和72公里路基桥涵隧道工程,新建农村水泥路473公里,通村率达88.7%。城市管理通过重点整治,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现负增长。据公安局统计,200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60060人,比上年减少5502人,一是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3521人,二是集中注销往年死亡人口3487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83498人;非农业人口176562人。全年出生人口4465人,出生率为9.65‰;死亡人口5654人,死亡率为12.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7%。市区(4街)人口为136083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0人;非农业人口111443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据城市居民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83元,同比增长10.3%。据省统计局农调队统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81元,同比增长19.3%。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健全再就业援助机制,有1230名“4050”人员在公益岗位实现再就业。全面启动工伤保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76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