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1999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坚持以不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发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6048万元,比上年增长8.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48万元,增长7.4%;第二产业增加值34100万元,增长3.1%;第三产业增加值61600万元,增长12.8%。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76:32.16:58.08。

市场价格总水平下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8%。

劳动就业形势好转。年末全区从业人员65036人,比年初增加4974人,其中,城镇职工11821人,减少1446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8800人,增加7271人,农村劳动力24415人,减少851人。年末,全区九个街道办事处和桥北镇建立了劳动管理所,98个居委会建立了劳动管理站,全区下岗职工安置率65.68%。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但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1418万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331万元,比上年增长8.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497万元,比上年增支1183万元,增长10.5%。地方财政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2.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菜篮子”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果。粮食总产稳定,蔬菜总产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

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3300亩,育苗面积586亩。

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7万千瓦,机耕面积3.3万亩,机播面积2.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534吨,农村用电量1115万千瓦时。

三、工业、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没有市场的企业和产品逐步被淘汰,一些“朝阳企业”和新兴产品正在崛起,特别是个体私营工业有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1864万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轻工业产值50525万元,重工业产值413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和2.4%,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国有和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05万元,限额以下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49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646万元。村以下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2.3%。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增长,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84.3%,比上年增加1.8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7.4%,资本保值增值率111.2%,资产负债率69.1%,流动资金周转率0.9次,成本费用利润率4.2%,劳动生产率16846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91.2%。

公路客货运输有增有减。全区共有公路104.7公里,其中省级公路16.7公里,县公路27.2公里,乡镇公路50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291.2万吨,货运周转量12434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10.8%;公路客运量118.6万人,客运周转量992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3.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有较大增长,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70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其中国有单位投资4955万元,比上年增长48.8%;其它单位投资6815万元,比上年增长159.4%。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704万元,比上年增长4.2%;房地产开发投资7066万元,比上年增长69.1%。

全区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2个。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6.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2%。其中住宅5.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6.9%;商业营业用房6.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2.5%。竣工房屋面积1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6%。其中住宅面积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4.8%;商业营业用房5.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6倍。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0443万元。

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测算,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6600万元,比上年增长9%。

五、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726万元,比上年增长12.2%。按行业要,批发零售贸易业41482万元,增长11.8%;餐饮业7698万元,增长12.3%;制造业3303万元,增长9.6%;其它行业41243万元,增长12.8%。集贸市场活跃,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15.3亿元。

六、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如期完成市级重点工程项目。共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19620平方米,铺装人行道3136平方米。治理小巷2条。实施了东城大街、哈达东街等城区主干道两侧绿化工程,完成了阴河、英金河、东旱河两岸的生态林建设。

年内城区新植树木5.6万株,新建绿地10.6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1.4%,绿地率27.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9平方米。

完成昭乌达路、哈达街等19条道路维修6800平方米,输通排水管道13890延长米。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污染源限期治理18家,审批建设项目19家,执行“三同时”项目2个。实施绿色工程项目2个,创建市级绿色学校1所,区级绿色学校2所。并在8所中小学开展了“绿色学校”创建试点。全年获得监测数据1291个。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99年全区共安排科技计划项目2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申报市科技进步奖11项,申报国家专利22项。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年民营科技企业20家,从业人员2400人。全区各类技术人员5455人,其中高级职称157人,中级职称1657人。

以巩固“两基”达标成果为目标,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全区有区属中、小学50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学4所。中小学在校生总数37223人,其中小学20240人,实践1903人,普通高中2626人,职业中学2454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7265人。全区有专任教师2969人。全年有1419名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新闻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0余万册。区乡共有文化馆站12个,组织文艺活动、文化训练班及举办展览共99次,基层文化俱乐部室10个,图书室2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6个。有区乡镇广播站4个,调频广播覆盖率100%。电视台1个,电视覆盖率100%。红山晚报发行量3万份。

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个,床位563张,卫生技术895人,其中获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2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