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1997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按照区四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紧紧围绕“两个提高”,加快推进“两个转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年初确定的发展和调控目标全部实现,社会保持稳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5140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9212万元,增长8.2%;第二产业30728万元,增长12.7%;第三产业45200万元,增长20.6%。

一、农业

农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全年农业总产值(不变价)8710万元,比上年增长5.6%。粮豆播种面积29035亩,比上年减少2966亩。作为农业生产重点的“菜篮子”工程又有新进展,年内新增蔬菜基地面积2033亩,累计达16076亩,增长14.5%。

全年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700亩,育苗面积331亩。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6万千瓦,增长1.7%。机耕面积3.28万亩,机播面积2.3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2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087吨,农村用电量1987万千瓦时。

二、工业、交通运输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区工业总产值(不变价)77489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轻工业产值42774万元,重工业产值3471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9.3%和8.5%,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22009万元,增长21.7%;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完成55480万元,增长19.6%;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1849万元,增长2.0%;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完成7733万元,增长74%。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有所提高。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65.24%,比上年同期相比略有增长。工业产品销售率96.01%,增长5.4个百分点;工业资金利税率5.02%,增长0.3个百分点。

全区公路里程104.72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7.51公里,县公路27.23公里,乡镇公路49.98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133.9万吨,货运周转量13891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87.1万人,客运周转量8077万人公里。

三、商业、物价

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142万元,比上年增长14.9%。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经济2139万元,增长12.6%;集体经济29973万元,增长19.3%;其它经济类型4303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按行业划分,批发零售贸易业33824万元,增长19.2%;餐饮业6175万元,增长16.3%;制造业2743万元,增长13.7%;其它行业32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集市贸易交易成交额26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7.9%。

抑制物价上涨效果显著。1997年红山地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0%,涨幅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涨幅比上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四、财政、金融、保险

全区完成财政收入9533万元,比上年增收1990万元,增长26.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883万元,比上年增收1824万元,增长36.1%。财政支出完成9970万元,比上年增支1125万元,增长12.7%。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92442万元,比年初增加125524万元,增长75.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9620万元,比年初增加20129万元,增长68.3%;城镇居民储蓄存款230845万元,比年初增加99996万元,增长76.4%。全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27089万元,比年初增加103606万元,增长46.4%。全区银行现金收入1014135万元,比上年增长43.9%;银行现金支出985547万元,比上年增长47%。收支相抵,全年贷币回笼28588万元,比上年下降17.1%。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承保总额264039万元,比上年增长41.4%。保费收入3397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其中财产险收入1950万元,增长4.3%;人寿险收入1447万元,增长30.1%。财产险、人寿险赔付率分别为36%和32.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20万元,比上年下降18.8%。其中国有单位投资6120万元,比上年下降18.5%;集体单位投资300万元,比上年下降24.1%。在投资总额中,基本建设投资2920万元,比上年下降31.9%;房地产开发投资3500万元,比上年增长10.8%。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6个。全年施工房屋面积12.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6%,其中住宅面积3.9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下降35.1%和50%。

六、城市建设

城乡建设又有新发展。完成了我区承担的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年内新增道路面积1.49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6.1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8平方米。维修路面5673平方米,新修小巷道路2条,铺沥青砼路面3700平方米。完成四西街排水管道改造310米,维修五西街排水管道280米。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排水难问题。清河路哈达泵房的建成和对中立交桥排水管道的改造,使城区内涝问题有所缓解。实施东旱河上游小流域治理二期工程,及时维修了城区防洪设施。

年内城区植树3.5万株。完成生态林业2.7公顷,新建绿地9.4万平方米,新建绿化景点11处。城区绿化覆盖率30.1%,绿地率26.7%,人均公共绿地3.9平方米。

南山生活垃圾场续建工程继续实施。完成红庙子镇给水工程,解决了镇区居民吃水难问题。协助桥北镇供水续建工程,并已正式通水。

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1997年全区安排科技计划项目20项并已全部完成。获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获国家专利项,申请专利11项。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了各类技术培训班24场次,培训人员4000人次,收到了良好效果。

教育事业。全区有区属中、小学50所,其中小学37所,初中5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中学5所。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38090人,其中小学22845人,初中10106人,普通高中2181人,职业高中2958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6067人。全区有专任教师2694人。全年有770名毕业生考入各类大中专院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文化事业。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0余万册。有区广播站1个,乡镇广播站3个,调频广播覆盖率100%。电视台1个,电视覆盖率100%。

卫生事业。全区有医疗卫生机构9个,床位480张,卫生技术人员948人,其中获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218人。

体育事业。我区运动员在全国比赛中获3枚金牌、4枚铜牌;在自治区比赛中获19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对辖区52所中小学和4所大中专院校的达标验收中,有28028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