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红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3 赤峰市红山区统计局

2005年,全区各族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强区富民”这一主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15423万元,增长2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67万元,增长11.2%;第二产业增加值202105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295951万元,增长22.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3.4%:39.2%和57.4%。

市场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2.1,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1.7,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

劳动就业形势继续好转。年末全区从业人员103551人。其中,在岗职工49754人;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22463人;农村从业人员26334人。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财政收入61895万元,同比增长3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636万元,同比增长27.4%。全年地方财政支出33279万元,同比增长14.5%。

二、农业

农牧业产业化稳步推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年新增花卉种植面积60亩,花卉基地面积累计达到328亩,花卉品种达到240个;新建日光温室967亩,完成设施农业小区建设3处。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2000亩,低产林改造1600亩,育苗面积700亩,义务植树40万株,四旁植树6万株。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1万亩。

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5442千瓦,机耕面积2.95万亩,机播面积2.67万亩。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947吨,农村用电量1459万千瓦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78670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0474万元,同比增长24.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75.02。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1%,资本保值增值率130.54%,资产负债率47.49%,流动资金周转率2.6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37%,劳动生产率105090元/人,工业产品销售率98.5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435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全区四级以上资质建筑企业22家,完成施工产值8.39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457万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78582万元,同比增长2.2%;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2086万元,同比增长3.2%;其他投资完成7000万元,同比增长9.2%;农村非农户完成投资11085万元,同比增长7.1%;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72704万元,同比增长16.0%。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1.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2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住宅投资完成57680万元,比上年增长8.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9.3%。施工房屋面积达到6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4%。商品房销售增势强劲,与投资同步增长,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5.7亿元,增长152.4%,建销妥善衔接,房屋开发中的盲动因素减少,房地产市场保持着较强的活力。

五、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全区共有公路112公里,其中,国道11公里,省道22公里,县道27公里,乡道52公里,综合好路率为83.6%。全年公路货运量449万吨,货运周转量37220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76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24203万人公里。建设公路5.204公里,其中改建西水地村级油路4.7公里,改建省道205线清河路至北大桥段504米。

六、贸易业

消费品市场的发展稳中有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7948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84469万元,比上年增长17.7%;餐饮业261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其它行业22593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全区现有亿元市场5个,全年总成交额185431万元。汽车、电子通讯器材销售增长迅速,餐饮业发展较快。

七、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果显著,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了打造城市亮点,更好营造步行街商业氛围,高标准地完成了博物馆、华兴楼、长青公园大门、文化广场花架和新华商城的亮化工程,提升了文化广场、步行街的商业档次。完成了站前街、解放街、新华路等六条城市道路的建设工程。全年共治理小街、小巷29条,工程总造价170万元,治理总面积9865平方米。为进一步提高老城区绿化成果,继续深入开展“绿色行动”,投资198万元完成了昭乌达路绿地栽植、文化广场、区政府广场、清真南寺、铁南大街绿化、新建菜市场门前绿地、钢铁西街绿化栽植补植、机场路绿化等专项工程。城区绿化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全年集中开展了环境整治,彻底治理洗浴业燃煤锅炉,全面治理餐饮业燃煤大灶,对41家浴池进行了限期治理,更换型煤锅炉28家,关闭停业8家,即将拆迁或未完成限期治理5家,进一步改善了城区环境质量。认真处理和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全年共立案处理人大议案、政协提案5件、群众环境投诉63件,并全部得到解决,无一例提出行政复议案例。

八、科技、教育

科技成果成效显著。加强科技项目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成效,2005年我区完成了“稀土饲料”、“环保型锅炉”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同时,有4项科技成果申报了科技进步奖。全年申请国家专利45项,授权22项。至2005年末,全区共有8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4家市级“十佳民营科技企业”、3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

2005年我区共有各类学校92所(全地区),其中,小学33所,初中8所,普通高中13所,职业高中2所,幼儿园34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总数61820人,其中小学23167人,初中12070人,普通高中17243人,职业高中2913人,学前教育在校(园)生数6059人,特殊教育254人。有专任教师4600人。2005年红山地区高考报名人数为6703人,院校录取人数为4732人。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有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5万余册。基层文化站13个,乡镇文化中心3个,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个。全年组织各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53场(次),以社区文化促进并带动了全区基层文化工作的全面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