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永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全市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和职业成人教育事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2003年,全市学校总数达317所,其中:小学270所,普通中学45所,职业中学2所。全市在校学生89525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49439人,初中在校学生29413人,高中在校学生7984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2689人。全市专任教师4689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208人,初中专任教师1864人 ,高中专任教师418人,职业中学专任教师217人。全市民办学校达4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均达到10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2003年,全市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弘扬永济地方特色文化,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名人文化、旅游文化、物产文化等优势成功举办了元宵节街头民俗表演、永济世界情侣月、第三届全民健身登山节、樱花园广场文化消夏日、抗击“非典”文艺晚会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大型活动。永济剧团在“非典”影响情况下,仍坚持演出50余台296场,市图书馆也积极做好开馆准备工作。同时,全市不断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查封地下游戏厅3家,无证经营书店3家,查缴盗版或政治性非法书刊280余册,各类非法光碟5000余盘,查封无证网吧4家,保证了我市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效显著。特别是在2003年上半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全市卫生战线的广大工作人员不畏艰险,团结奋战,使我市非典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始终保持为“零”。非典期间,共印制发放宣传资料37万余份,公共场所消毒面积达180万平方米,消毒车辆10.57万车次,各医疗单位排查入境车辆10.87万辆,排查人员35.01万人,体检返乡人员3.26万人,保障了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 全市现有医院(含诊所)393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个,医院病床位1226张,全市卫生机构人员2382人。 群众性体育运动得到普及。成功举办了“草原兴发杯” 万人健身操大赛,庆祝八一建军节“爱乐杯”军民篮球赛,庆建市10周年迎元旦长跑比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我市城西街道办事处被国家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农民体育先进单位,于乡镇被授予全省首批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体育竞技硕果累累,我市体育代表团在运城市第一届运动会上夺得关公门前耍大刀项目金牌第一名,夺取全民健身组项目(万人健身操、成人乒乓球、太极拳、武术散打)团体总分第二名,获得奥运争光组项目团体总分第三名。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速度逐年放缓,人口规模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545人,年末全市总人口43.1352万人。其中,男,21.7074万人,女21.4278万人;城镇人口21.3692万人,乡村人口21.766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507元,比上年增长11.8%;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751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776元,比上年增长17.4%。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比上年增长6.6%。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均实现100%按时足额发放。城市低保应保尽保,全市享受城市低保待遇户达2097户,人员5740人,月发放保障金26.62万元;农村低保逐年深入,全市享受农村低保待遇户达2001户,人员4749人。全年下拨救灾款105.93万元和面粉28.5万公斤,妥善安置了因春荒、夏荒及冰雹雨涝受灾的灾民。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