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壶关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年2月16日) 2007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坚持围绕市委、市政府实施的“三三战略”,建设“三个长治”的奋斗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真抓实干,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速度较快,面貌变化较大,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可喜局面。 一、综合 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县域实力进一步增强。今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84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68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8.23亿元,同比增长23.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5.23亿元,同比增长2.9%,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85元,同比增长15.8 %,按年末人民币汇率拆算达到1203美元。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136970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到65326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44755人,第三产业人员数达到26899人。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看和问题有六个方面: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经济发展步伐还不快,招商引资力度还不大,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全县经济支柱仅靠常平、壶化等几个大企业支撑,多元支柱产业格局尚未形成,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全县新兴接替产业还不多,发展培育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二是项目建设资金短缺。虽然我们确定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大多进展顺利,但有些项目受资金的困扰,直接影响了进度,有的迟迟不能上马,有待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农民增收步伐不快。农业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大,效益还不够好,辐射带动效应还不够强,农民增收的路子还不够宽,增幅还不够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我们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基础差、底子薄,加之我们这几年上马的基础设施项目比较多,投资比较大、欠帐也大,使得教育、卫生、体育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企业养老保险金缴纳缺口还很大,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门路还不够广,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还不能很好解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安全稳定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六是工作作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康。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强农富民”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投资3.5亿元,上马重点项目12项,有力地推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培育壮大了九牛寨乳业、紫团饮业等15家龙头企业成为引领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点载体。二是总投资3600万元加快实施了22个省级试点村,20个省级重点推进村和26个市级整治村的新农村建设,完成33个规划编制工作和24个村级勘测测绘工作。全县涌现出了常平、小逢善、西街、河西庄、炭场坪、下内村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228元。同比增长2.3%,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92万公斤。同比下降2.89%,油料总产量达到36.7万公斤,蔬菜总产量达到1660万公斤,水果总产量达到445.9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1307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33074万元。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实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面积27900亩。退耕还林5000亩,四旁植树72000株,其中义务植树241400株。低效林改造2000亩。重点抓了长壶一级道路两侧、城南绿苑广场等11块绿地建设工程,其中占地约100亩的城南绿苑休闲广场基本完工。成为县城人们休闲、娱乐和观光的又一胜景。全县新增各类树木30余万株,新增绿地16余万平方米,县城绿化率达到35.9%。目前,壶关县城绿化面积达到33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2.69%,人均公共绿地达到22.48平方米,城在绿中、绿在城中,人在绿中的北方绿城风光进一步凸现。 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年末大牲口存栏达到14815头。牛存栏9663头,马存栏986头,驴存栏3488头,骡678头,生猪存栏79874头,羊存栏56344只,鸡存栏500361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686吨。禽蛋总产量达到2630吨。牛奶总产量达到2394吨,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2330万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9387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解决了8个乡镇40个村1万口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整体推进8个村,完成移民搬迁1000人。加快发展农村新型能源,新建户用沼气池1072个、全县户用沼气池达到2700个,启动建设大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各1座。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强势推进,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78509.2万元,同比增长47.88%,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达到473440.6万元,同比增长46.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3906.8万元,同比增长34.02%,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8.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23.28万吨,同比下降26.51%,发电量达到7210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30.81%,水泥完成12.69万吨,同比下降29.63%,生铁完成77.11万吨,同比增长18.68%,乳制品完成0.75万吨,同比增长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亿元,同比增长55.10%,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33亿元,同比增长40.31%,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钢材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等方面,投资结构继续改善。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0496.5万元,同比增长13.56%,其中县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3788万元,同比增长16.8%,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708.5万元,同比增长5.86%。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20万元同比增长12.15%,零售业完成52219.8万元,同比增长15.40%,住宿和餐饮业完成5602万元,同比增长1.91%,其他完成2554.7万元,同比增长5.54%。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年完成“双通”工程83.5公里,新增通公路村23个,通水泥油路村达到384个,通达率98.5%。农村客运一体化、新建二级站完成投资200万元,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完成县乡公路改造40公里,农村县乡好路率达到85%。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县电信业务总量完成1435万元,同比下降5.3%,邮政业务总量完成846.64万元,同比增长26.35%,390个行政村电话普及率达到100%,每百人拥有电话15.29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