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黎城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邮电通讯业持续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16.2万元,增长10.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89.6万元,增长7.5%;邮政业务总量426.6万元,增长19.5%。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768门,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960门。新增电话用户4566户。年末固定电话用话达到21266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227户,乡村电话用户11039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239户,年末达到29179户。全县电话普及率每百人32部,比上年增加13部,年末全县通电话的行政村已达21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84.9%。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0.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3%;国内旅游综合收入324万元,其中门票收入54万元,下降76.9%。 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35.7万元,增长15.7%。其中:县级零售额19291.9万元,增长14.2%;县以下的零售额8343.8万元,增长19.3%。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6084.8万元,增长23.8%;餐饮业虽受“非典”重挫,零售额仍达到1340.8万元,减少0.9%;其它行业零售额210万元,减少85.6%。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经济6882.3万元,减少33.4%;集体经济6645.1万元,增长9.9%;股份制经济6104.3万元,增长30.4%;私营经济3856万元,增长13.4%;个体经济4148万元,减少23.8%。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出口创汇580万美元,增长68.1%。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3651万元,增收3611万元,增长36.0%,增幅比上年提高26.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196万元,增长41.8%,增幅比上年提高37.6个百分点。一些与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增值税完成1008万元,增长45.5%;营业税完成595万元,增长59.9%。全年财政总支出15078万元,增长35.6%,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 各项存款增势强劲,贷款支持经济增长的力度继续加大。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4347万元,比年初增加13240万元,增长14.5%。其中企业存款6801万元,下降16.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7595万元,增长12.9%。各项贷款余额81773万元,比年初增加15060万元,增长22.6%。其中短期贷款增长6.1%,中长期贷款增长139.8%。全年全县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57906万元,现金支出367221万元,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9315万元,比上年增加3778万元,增长68.2%。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县保费收入1523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5万元,与上年持平;人寿险保费收入1148万元,增长20.8%。全年全县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59万元,增长60.0%。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279万元,人寿险赔款及给付80万元。 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科技立项成果列入省级计划1项,市级计划2项。全县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3项。2003年全县被省科技厅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家,年末累计达到3家。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有新发展。全县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5所,小学225所。全县在校生26461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435人,增长7.3%;初中在校生8769人,增长2.8%;职业中学在校生591人,增长5.7%;小学在校生15666人,增长15.1%。幼儿教育、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4871人,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培训结业学员24600人。 文化艺术和电视事业较快发展。1998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43个。全年举办展览20次,广场文化50次,大型节日文艺宣传活动60次。年末,电视光缆覆盖率6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5000户。 质量检验等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全年对全县145家工商企业和个体户生产和经销的产(商)品进行了抽样检验,共抽检产(商)品560批次。为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分支机构和个体工商户新颁发、换发代码证书174家。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成立了“黎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全县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整顿和规范了医疗服务市场,取缔非法行医5人,取缔非法行医机构5个。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2处,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48人,医疗卫生床位423张。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黎城运动员共获全省冠军4个,创全省纪录2项,获全市冠军6个。女子举重代表队参加长治市2003年度举重比赛夺得五连冠的好成绩。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举办各种运动会7次,参加比赛585人。年末全县等级裁判员7名,体育协会达到7个,老年体育人口超过万人。举办了新世纪首届老年人运动员,成功地承办了长治市第九届老年人运动会门球比赛。 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累计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工程量的50%。年末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8.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7.61%,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提前完成1200亩植物园铺草规划和建设任务。完成井深534米的水源工程及附属配套设施和安装,供水量达2000立方米/日。全年累计监督工程20项,建筑面积62042平方米,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到100%。验收竣工房屋面积16101平方米,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县城绿化面积覆盖率38.7%;街道整体亮化率达到98%以上。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县总人口158152人。其中城镇人口35395人,乡村人口122757人;男性人口83647人,女性人口74505人;全年全县出生率为12.05‰;死亡率为6.67‰;自然增长率为5.38‰,比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9607元,比上年增加1481元,增长1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76元,比上年增加290元,增长10.4%。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城镇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人数3498人,比上年增加1234人。5542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7933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3391名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离退休人员923人。保障金足额发放率100%。全县为1561名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379人领到了失业保险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