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黎城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及省、市有关精神,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困难和挑战,万众一心,奋力拼搏,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 综合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27332万元,绝对值年增长量创历史新高,达到27146万元;增长速度达到15.9%,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并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发展趋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6.8、2.7、1.1个百分点。人均GDP8074元按1:8.2767汇率折算976美元,比上年增加1729元,同比增长16.1%。 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第一产业增加值17804万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71074万元,增长21.4%;第三产业增加值38454万元,增长17.3%。一产比重在调整中稳步下降,二产比重上升较快,三产比重略有下降,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19.2:48.8:32.0调整为14.0:55.8:30.2。 宏观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3651万元,增长36.0%。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0.7%,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电力供需关系趋于紧张,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压力较大。 农业 种植业结构继续优化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减少,蔬菜、药材播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918公顷,比上年减少1446公顷,减少10.1%;油料播种面积3074公顷,减少1084公顷,减少26.1%;蔬菜播种面积4281公顷,增加262公顷,增长6.5%;药材播种面积1397公顷,增加1091公顷,增长356.5%。 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市场化特点明显。全年粮食总产量64379吨,下降9.97%;蔬菜总产量51378吨,下降3.8%;油料总产量6825吨,下降29%,其中向日葵籽6260吨,下降30.3%。水果产量9240吨,增长7.7%。药材产量5783吨,增长130.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造林合格面积390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333公顷。按经济成分划分,国有经济造林129公顷,集体经济造林2438公顷,私有(个体)经济造林1333公顷。按林种用途分,干果经济林267公顷,防护林3633公顷。2003年封山育林面积767公顷。 畜牧业增长较快。肉类总产量2212吨,增长35.96%。其中牛、猪、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1.5%、15.9%、65.2%。禽蛋总产量1106吨,增长32.6%。牛、猪全年饲养量分别为12206头、30804头,分别增长14.4%、16.2%。羊全年饲养量为102430只,下降2.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4236千瓦,增长7.7%;农用柴油使用量775吨,增长7.2%;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52吨,增长16.9%,其中地膜覆盖面积2861公顷,增长11.8%。 农村经济伴随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稳步发展。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7217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非农经济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3.5%,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1984人,增长9.5%。有效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人均减负35.7元。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59763万元,增长39.1%,入库税金3101万元,增长47.5%。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5293.3万元,增长83.3%;实现增加值44981.4万元,增长75.0%。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增长。全年轻工业总产值100.0万元,下降96.6%;重工业总产值125193.3万元,增长84.5%。非国有工业发展增势迅猛。私营工业总产值82054.2万元,增长4倍;集体工业企业总产值8115.7万元,增长6倍;其它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34519.4万元,增长11倍。而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604.0万元,因企业改制有所下降。 工业企业效益趋好。全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946.1万元,增长115.1%;实现利税8717.6万元,增长127.8%,其中利润总额4407.7万元,增长127.9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6.2%,较上年提高了62.9个百分点。 2003年,一大批新的工业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有力地促进和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增长。至年末,新发展产值超亿元的企业4个,工业总产值达到59693.2万元,销售收入达到39998万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47.6%、52%。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年全县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60万元,其中竣工产值560万元,实现利润2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1539元/人,全年房屋施工面积0.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0.9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成倍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68635万元,增长1.6倍。其中,国有及其它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957万元,增长2.3倍。在国有及其它单位投资中,完成基本建设投资4862万元,下降35.3%;完成更新改造投资45034万元,增长2.8倍;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60万元,增长49%;完成其他投资15301万元,增长15倍。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在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76%,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500万元,增长1倍;第二产业投资57405万元,增长3.9倍;第三产业投资3052万元,减少45.9%。在第二产业投资中,采掘业投资5576万元,增长1.3倍;制造业投资51339万元,增长3.5倍。 全县全年施工项目502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498个,建成投资项目491个,新增固定资产51800万元。年末太行钢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振兴钢铁有限公司和金元钢铁有限公司二号炉等重点工程已相继建成。 全年新增生产能力:粮食仓库仓储量3000万公斤、方坯连铸36万吨、铁合金1万吨、生铁32万吨。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3.3公里,增长1.5%。因受非典影响,公路客、货运输较上年有所下降。全年全县完成货运量180万吨,下降21.7%;公路货运周转量15870万吨公里,下降12.0%;完成客运量52.7万人,下降16.7%;公路客运周转量3530万人公里,下降1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