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黎城县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2年新增主要生产能力为:油灌容量250立方米,生铁50万吨、钢坯100万吨,学生席位350个。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90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县级零售额16896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县以下的零售额6994万元,比上年增长15.5%。从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10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4%;餐饮业零售额1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其它行业零售业1463万元,比上年减少13.9%。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经济5160万元,比上年减少20.6%;集体经济6049万元,比上年增长20.5%;股份制经济4681万元,比上年增长205.7%;私营经济3400万元,比上年增长41.7%;个体经济3350万元,比上年减少11.9%;其它经济1250万元,比上年增长11.8%。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外贸出口创汇345万美元,较上年增长11.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增长。全年全县完成货运量230万吨,比上年增长95.2%;公路货运周转量18025万吨公里,增长44.8%;完成客运量63.3万人,比上年增长402.4%;公路客运周转量4335万人公里,增长588.1%。全年全县新建和改造公路28公里,其中,新增公路22.5公里。完成村村通水泥路74公里。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87.5公里。 邮电通讯业持续快速发展。电信业务总量1014万元,增长24.8%;邮政业务总量357万元,下降3%;无线寻呼业务总量5万元,下降58.3%。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达8208门,接入网设备用量10400门,光缆线总长度160.2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809户,新增3400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295户;乡村电话用户8514户,增加2408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740户,新增1716户。全县电话普及率11.42部/百人,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全年公用电话496部,其中IC卡电话60部。年末全县通电话的行政村已达213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84.86%。 旅游业迅猛发展。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国内旅游综合收入1404万元,其中门票收入234万元,增长290%。太行情、民族魂——中国山西黎城黄崖洞太行山风情节,姜昆等国家级著名演员20余人来黎表演,仅此项收入176万元。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全县财政总收入1004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9.6%。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4614万元,增长21.6%;地税部门完成4000万元,下降5.8%;财政部门完成1426万元,增长27.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4.1%。其中,增值税增长21.8%,营业税下降60%,企业所得税增长37.5%,个人所得税增长14.3%,农业四税增长6.0%,罚没收入增长20%。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重点支出需要倾斜。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0474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2%。其中,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支出828万元,增长108.6%;科技三项费用支出92万元,增长5.7%;教育事业费支出1965万元,增长14.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348万元,增长6.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49万元,增长97.6%;行政管理费支出2009万元,增长3.3%。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1107万元,比年初增加12811万元,增长16.4%。信用社和邮政存款增长快于商业银行。企业存款较年初增加2092万元,增长34.6%。全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6713万元,比年初增加11167万元,增长20.1%。 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立项成果列入国家计划一项,省级计划3项、市级计划3项。全县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30项,新增效益5563万元。签订技术合同28个,成交金额705万元,增长23%。年末全县被省科技厅认定民营科技企业2家。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县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中16所,小学241所。全县在校生2404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337人,较上年下降12.5%;初中在校生8533人,增长7.8%;职业中学在校生559人,增长5.5%;小学在校生13614人,下降5.5%。幼儿教育、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5735人,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培训结业学员24600人。 文化艺术和电视事业较快发展。1998年以来,一直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40余个。全年举办展览20次,广场文化39次,大型节日文艺宣传活动40次,首次对全县八音会进行了考核评比。年末,电视光缆覆盖率50%,有线电视用户达到7000户。 质量检验和天气预报等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年监督抽查产品数目306批次,有1个企业完成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强制检定计量器1802件。天气预报网发射点和农经网已经开通。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2002年12月26日国家爱委会在太原正式为我县举行黎城县城“国家卫生镇”授匾仪式,成为华北第一城。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取缔非法行医64人,非法行医机构57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2年黎城运动员共获全省冠军4个,创全省纪录1项。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全年有10185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举办各种运动会12次,参加比赛1280人。年末等级运动员2名,等级裁判员10名。年末全县体育协会达到6个,老年体育人口超过8870人,全年通过销售体育彩票募集资金2.5万元。 九、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保事业快速发展。全年退耕还林5.2万亩。投资450万元,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80个,其中治理废气项目2个。年末全县工业废水排放率达到89.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2.3%。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全年投资368万元用于城市建设。其中园林绿化工程15万元,污水处理工程建设350万元,垃圾处理工程3万元。年末形成7处公共绿地景点村。旧城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拆迁旧房4000平方米,开发面积7700平方米。建成垃圾处理设施1座,垃圾处理能力70吨/日。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县总人口157198人。其中城镇人口34050人,乡村人口123148人;男性人口83223人,女性人口73975人;全年全县出生率为13.2‰。死亡率为7.52‰;自然增长率为5.68‰,比上年有所下降。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县从业人员劳动报酬9210.8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8126元,比上年增加760元,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91元,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86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10.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7582万元,比年初增加9790万元,增长14.4%。村村通工程使农民吃水问题得到改善,49%的村通了自来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