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襄垣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襄垣县统计局 (2007年3月20 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实施‘三五’战略,建设一流强县”和重点建设“3168”工程的总体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全县各项工作,使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稳定健康运行,呈现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的可喜局面,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7656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9%。增幅分别高于全国10.7%、全省11.8%、全市11.5%的3.2、2.1、2.4个百分点。人均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193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7918万元,比上年增长0.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43721万元,增长15.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4930万元,增长8.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9:82.9:12.2,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2.3个百分点,二产上升6.5个百分点,三产下降4.2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特色农产品,重点发展了高糖、高淀粉玉米,汾州香谷子等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作物,大青椒、高钙茴子白等经济作物。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县共建设各类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调产项目150多个。工业上,大力发展链条式循环经济和新兴产业,新上项目130余个,重点培育了襄垣煤矿的煤炭--洗煤--发电--金属镁--硅铁--粉煤灰蒸压砖--废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华能焦化公司的洗煤--焦炭--煤气发电--化产回收、金焦公司的煤炭--洗煤--焦炭--化产回收--煤气制甲醇等3个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典型,和150万吨贮氢合金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 新农村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06年全县重点建设了26个示范村和80个整治村,共完成新农村建设投资4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80件民盼实事有37项如期竣工。全县新上的10大城建工程,完成投资3.5亿元,初步形成了县城的四纵四横一环的发展框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收入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还十分突出。二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差,新上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项目较少,企业科技人才也十分有限。三是企业资金短缺现象仍很普遍,争取银行贷款较为困难。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6248公顷,比上年减少1265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31221公顷,减少794公顷; 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为1465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为2644公顷。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71590吨,比上年增长14.38%,油料作物总产量达到3273吨;蔬菜总产量达到145854吨。在粮食总产量中,小麦产量为14874吨,比上年减少3594吨;秋粮产量为156716吨,比上年增加25161吨,增长了19.13%。 畜牧业生产全面回落。2006年,全县大牲畜年末存栏为40000头,比上年下降了22.9 %;肉猪出栏101974头,下降了12.31%;牛出栏10289头,下降了2.2%;肉用羊出栏12107只,下降了6.3%;家禽出栏357433只,下降了10.6%。全年肉类总产量10767吨,下降10.5%;奶类产量1966吨,下降3.1 %;鲜蛋产量4149吨,下降了26.8 %。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县通电、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数分别达到 323、323、310、230 个,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0%、100%、96%和71.2%,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5%;全县拥有拖拉机达到2526辆,增长0.7%。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到(折纯)9544吨,增长5.1%;地膜使用量达到133吨,比上年增长13.7%;农药使用量达到29吨,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达到2345.9万千瓦时。 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 7062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9 %。其中,农业产值51936万元,比上年下降2.4%;林业产值2037万元,比上年下降12.2%;畜牧业产值15271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6870万元,比上年增长 11.78%。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66485万元,工业建筑业收入192956万元,第三产业收入97069万元。2006年全县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232585万元,比上年增长37.21%;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68621万元,比上年增长37.53%;乡镇企业实缴税金完成32165万元,比上年增45.68%。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增加值600392万元,增长 19.36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151709万元,增长29.87%。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40%,比上年增加0.91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8800.8万元,增长17.79%;集体企业完成55046.6万元,下降17.58%;股份制企业完成46544.7万元,增长41.68 %。全年全县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54951.8万元,增长18.05%,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43%。 工业增加值主要分类情况 指 标增加值(万元)比上年增长(%) 总 计600392.119.36 1、轻工业175.4-47.62 重工业600216.719.51 2、省属企业438166.320.55 市属企业15622.669.86 县属企业 80906.98.13 县属以下企业65696.3-4.4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 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达到 3241.9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1%;焦炭产量达到122.14万吨,增长4.98 %;洗精煤达到1114.29万吨,增长60.02%。 工业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283243.7万元,增长41.12%;实现利税263667.8万元,增长26.33%;实现利润121321.6万元,增长17.7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98835.8万元,增长 13.07%。 建筑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县建筑业增加值23528万元,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4家,实现利润总额502万元;实现利税857万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5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58万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