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襄垣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襄垣县统计局 (2006年3月24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誺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经济好于预期,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经济总量显著增加,居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核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GDP)达到52.55亿元,绝对额增加4.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分别高于全国9.9%、全省12.5%、全市13.8%的5.9、3.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552元,绝对额比上年增加1823元。在全县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7747万元,比上年下降10.9%;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01513万元,比上年增长19.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62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7.2∶76.4∶16.4,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2.2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上升1.9和0.3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县新上、技改、续建各类调产项目100余个,重点建设的36个骨干项目完成投资9.5亿元,竣工投产12项。全县上缴税金超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22个、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个,襄垣煤矿上缴税金超过1亿,达到1.25亿元。 “三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5年,在巩固提高玉米制种,小杂粮和牛、羊等十大绿色种养基地的基础上,狠抓了新优特品种的推广,共计达到2.5万亩,其中由县财政补贴,协调京晋樱桃公司,以低于市场20%的优惠价供应农民苗木和种子,推广大豆1万亩,大樱桃500亩,成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进展不快,目前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二是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不高,能源深加工转化的能力没有形成,工业产品多数仍属于依托能源资源的初级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部分企业资金短缺。 二、农业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02千公顷,减少1.32千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减少6.17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78千公顷,减少0.34千公顷;蔬菜面积2.63千公顷,增加0.06千公顷。因气候干旱,粮食产量较上年减产严重。2005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50023吨,比上年减产50537吨,下降了25.2%。其中:夏粮产量为18468吨,比上年减产28349吨,下降了60.6%;秋粮产量为131555吨,减产22188吨,下降了14.4%。 畜牧业稳步发展。2005年末,大牲畜存栏数为51884头,比上年下降0.7%。全年猪出栏数为116288头,羊出栏数为66266只,分别比上年增长7.1%和13.5%。肉蛋奶增长不菲。全年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牛奶产量分别达到12035吨、5665吨和1905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14.7%和7.2%。 林业生产进一步趋好。2005年,全县造林完成200公顷,其中经济林13公顷,防护林187公顷。全县零星(四旁)植树100万株,幼林抚育作业面积935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达到2090公顷。全年木材产量达到1105立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全县新增水浇地1000亩,恢复改善水浇地2.8万亩,解决吃水13800人。年末,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183公顷,占常用耕地面积10.8%。通汽车、通电、通公路村数全都达到100%;年末,全县通电话和自来水受益村分别达到96%和69.4%;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58479千瓦,比上年增长2.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为9080吨,农村用电量2731万千瓦时,农用薄膜使用量121吨,农药使用量29吨。 农村经济继续发展。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192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农林牧渔业收入达到61649万元,工业建筑业收入达到173825万元,第三产业收入达到83791万元。乡镇企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据乡镇企业发展中心统计,全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9.83亿元,增长41.1%,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26.8亿元,增长41.21%,乡镇企业实缴税金22079万元,增长85.1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6366.7万元,其中轻工业为1190.5万元,重工业为905176.2万元。按隶属关系分,省属企业完成626821.3万元,占69.16%;地(区)属企业完成19686.3万元,占2.17%;县(区)属企业完成121035.4万元,占13.35%;乡镇企业完成96712.6万元,占10.67%;村及村以下企业完成42111.1万元,占4.65%。销售产值达到883569.8万元,产销率为97.48%,比上年下降1.53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53290.5万元,增长31.28%,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实现284776万元,增长33.35%;集体企业实现29310.1万元,增长36.14%;股份制企业37812.3万元,增长14.75%;其他类型企业实现1392.1万元,增长373.16%。从隶属关系来看,市地属企业增长84.96%,增幅具首位,其次乡属企业增长82.71%。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有增有减。保持增长的主要产品有:原煤为2748.16万吨,比上年增长11.79%;洗精煤为697.52万吨,比上年增长7.37%;焦炭为118.59万吨,比上年增长4.03%;水泥为8万吨,比上年增长3.9%;电石为32011吨,比上年增长14.65%。下降的主要产品有:发电量为58652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03%,小麦粉为4956吨,比上年下降67.69%;金属镁为3435吨,比上年下降63.05%;塑料制品1082吨,比上年下降42.54%。 经济效益提升。200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累计达到904796.5万元,比上年增长49.88%。实现利税212485万元,比上年增长93.59%,其中利润总额达到102741.9万元,比上年增长134.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5年,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8159万元。按经济类型分:国有投资61497万元,集体投资21798万元,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86288万元,私营投资920万元。按投资构成分:建筑工程139497万元,安装工程28261万元,设备工器具购置194347万元。按建设性质分,新建投资302462万元,扩建投资62559万元,改建和技术改造27731万元。 全年施工项目72个,500万元以下项目1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50个,建成投产项目27个。投资8000余万元的府前南路及向西王桥延伸工程的开通,对形成县城“四纵四横一环”道路骨干框架,提升城市品位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