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盂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率先全市发展,建设全省强县”目标,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县各级、各部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狠抓落实,努力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全县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三农”工作不断加强,县城建设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全县生产总值据初步测算完成36008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77万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33536万元,同比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113875万元,同比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1.6%。 劳动就业工作比较稳定。年末全县社会从业人员17.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6.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1.2万人。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700人;全县有160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 二、农业 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4546公顷,比上年减少33公顷,降低0.1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00公顷,增加12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4346公顷,减少45公顷。全县油料播种面积247公顷,比上年增加13公顷。蔬菜播种面积366公顷,比上年减少23公顷。 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100172吨,比上年增加6849吨,增长7.3%。油料产量223吨,比上年增加14吨。蔬菜产量7297吨,比上年增加526吨。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5534吨,比上年增长4.1%,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355吨,增长5.6%;禽蛋产量1345吨,比上年增长10.1%;牛奶产量1225吨,增长31%。年末大牲畜存栏27619头,较上年增加4203头,增长17.9%;猪存栏49660头,较上年增加11635头,增长30.6%;牛存栏23961头,较上年增加4431头,增长22.7%;羊存栏83162只,较上年减少4071只,降低4.7%。水产品产量280吨,较上年增加65吨,增长30.2%。 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年造林面积3293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1960公顷,营造经济林1333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67公顷。 三、工业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态势。全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209930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增加值完成188711万元,比上年增长16.4%。工业总产值完成393454万元,同比增长19.4%,销售产值完成356936万元,产销率为90.72%,比上年同期回落4.02个百分点。其中市属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465万元,增长43.4%,产销率99.52%;县属企业完成产值92094万元,增长3.8%,产销率95.52%;乡属企业完成产值134105万元,增长19.7%,产销率92.28%;村及村以下及其它工业完成产值148790万元,增长34.5%,产销率85.23%。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累计增幅较大的有蓄电池47.6%、生铁36.1%、水泥31.3%、焦炭27.9%、原煤14.0%。 2006年,全国性的能源紧张形势依然存在,我县煤炭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市场需求平衡,尽管受国家关井压产政策、安全生产整治以及季节性因素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县原煤产量仍然达到1115.4万吨,销售量1069.97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4.1%和2.3%。煤炭百万吨死亡率0.8人。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波动。全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329353万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利税51607万元,同比下降8.0%。 建筑业稳步发展,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36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21.7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0344万元,同比增长13.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股份及其他经济完成投资56609万元,增长25.5%;集体经济完成48822万元,增长3.0%;个体及私营投资完成44913万元,增长13.7%。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13921万元,同比增长13.8%;第二产业投资78899万元,下降29.6%;第三产业投资57524万元,增长6.4倍。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盂县一中新建校舍、教学楼工程全部完工并已投入使用;投资3050万元天然气工程和南娄集团电厂工程正在续建中。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全县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实惠,进而带动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3486万元,同比增长17.5%。其中:按地区分:县城零售额75456万元,增长16.3%;县以下农村零售额38030万元,增长19.9%。按行业划分,批零贸易业零售额96151万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3312万元,增长30.8%;其他零售额4023万元,下降8.7%。按经济类型划分,公有经济零售额44259万元,增长16.6%;非公经济零售额69227万元,增长18.1%。 六、交通运输邮电业 交通事业发展步伐平稳。2006年底全县实际通车2121公里,较上年增长8.3%。公路密度为58.96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村通硬化路118个村、258公里;户通硬化路273.6公里。 客、货运平稳增长。2006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423万人,增长26.3%,客运周转量13137万人公里,增长26.6%;货运量完成1384万吨,增长4.4%,货运周转量75179万吨公里,下降0.4%。 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980万元,增长27.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2132万元,增长25.5%;邮政业务总量2848万元,增长34.8%。全县光缆线路总长度614.3公里。本地交换机总容量71784门,其中城镇27296门,农村44488门。固定电话用户55711户,增长3.9%,其中市话22836户;农话32875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1230户,其中本年新增8230户,增长13.1%;移动短信达到3000万条。无线市话(小灵通)达到9616户,增长3.8%。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936户,增长112.1%;已通电话的行政村420个,较上年增加31个村。年末全县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37386户,比上年末增加20774户,电话普及率47部/百人。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