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尖草坪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圆满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起好步、开好局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56850万元,为年计划的100.96%,同比增长17.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0万元,增长4.69%,第二产业增加值156650万元,增长17.34%,第三产业增加值86800万元,增长19.02%。全区在地口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37483万元,可比价增速达到15.2%。全区国民经济呈现出第一产业平稳增长,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快速增长的经济运行格局。 二、农业 2006年,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从二、三产业中取得的收入占到77%;继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小杂粮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达到15000亩;中药材种植突破1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4000亩,实现了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006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0028吨,蔬菜总产量达72008吨,果品产量达1552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19元,比上年增长15.28%。 林业生产致力于改善生存环境,不断扩大和巩固绿化成果,全年造林976公顷,义务植树59.45万株,育苗167公顷。 全区畜牧业存栏和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为市民的菜篮子提供了有力保障。 淡水养殖业生产平稳,全区水产品产量达到150吨。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2385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9台,小型拖拉机290台,农用汽车672辆,农用运输车1087辆,农村用电量3068万度,农用化肥施用量4477吨。 乡镇企业发展稳定,总产值、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上交税金分别达到760530万元、461039万元、117160万元、29500万元、141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3%、18.69%、19.34%、36.52%、18.07%;乡镇企业成为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工业 2006年,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效益指标大幅提升,坚持“工业立区,民营为主”的战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境内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引进深加工企业49个,形成了年加工转化2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省级开发区,成为我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继续深化“工业项目推进年”活动,落实各类工业投资项目48项,投资总额达到8.75亿元。工业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区共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80800万元,其中:区属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8522万元,乡镇街办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522278万元,不锈钢园区完成现价总产值128000万元。纳入规模工业企业范围的55家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94765万元,比上年增长33.67%;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53190万元,比上年增长48.87%,产品销售率为96.92%,与上年大体持平。 主要工业产品有:不锈钢深加工制品、铸铁件、洗精煤、软饮料、粗钢、油墨、家具等,产品生产平稳。 按在地口径统计。全区规模工业现价总产值达到3935068万元,比上年增长27.4%,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239825万元,比上年增长38.9%。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发展,依托太钢,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全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468万元。 按在地口径统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84988万元,比上年增长8.67%。 五、批零、贸易、餐饮业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商贸服务业发展向高档次、规模化方向转变,商品供应充裕。2006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5752万元,比上年增长16.2%。 在地口径商品零售额完成274077万元,比上年增长4.4%。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兴华街、尖草坪、迎新街三大商贸区的幅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新发展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贸企业。相继建成1个物流配送中心和60个农村连锁超市和便利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走在全省前列。专业市场战略转移步伐加快,新建成的恒山路小食品市场运行良好;尖草坪“两小市场”和兴华街市场群带头作用明显,和平北路钢材市场区域初步形成太原市最大的钢材集散中心,农村、社区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餐饮娱乐业蓬勃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品流通日趋活跃。2006年,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225611万元,餐饮业完成37960万元,其它行业完成10506万元。 六、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道路建设,城市化发展水平提升。太原汽车客运北站拆迁工作基本结束,相继完成了柴村外环路、新店街、七府坟南街的改造,村村通客车使村通客车率达到96%,全区交通路网日臻完善。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2006年公路货运量980万吨、客运量4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4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9400万吨公里。 七、财政、税收 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2006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48397万元,同比增长22.03%。其中:国税完成25448万元,同比增长15.65%。地税完成17400万元,同比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696万元,同比增长33.88%;全年财政总支出31609万元,同比增长23.58%。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八、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和旅游 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文卫体取得明显成效。 在全市创建了第一个县(区)科技信息网站,实施了“村村通”科技信息工程;科技工作连续六年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区)考核;落实了2项国家863计划,6个企业成为市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不断提升。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全区中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区一中本科一次性达线人数再次突破200人大关;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完成了区一中实验楼及百亩校园、培智学校等六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区职业中学通过了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验收。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全区拥有各类学校194所,其中:小学75所,初中12所,高中1所,职高1所,教师进修校1所,培智学校1所。高中在校生3414人,毕业生1171人,教职工2310人;初中在校生7016人,毕业生2251人,教职工702人;小学在校生22644人,毕业生3519人,教职工21482人;幼儿园81所,幼儿教师923人,在园幼儿8094人,入园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