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物价走势平稳回升。市区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上升1.6%,涨幅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3.3%,其中粮食下降3.4%,油脂上涨2.7%,肉禽及制品上涨1.7%,鲜蛋上涨2.3%,水产品上涨16.1%,鲜菜上涨12.9%;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8%;衣着价格下降3.0%;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1%;交通通讯类价格下降2.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3%;居住价格上涨6.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去年下降1.2%;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1%;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升6.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5.1%。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85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3.3%。其中,出口6626万美元,增长55.2%,进口1938万美元,增长98.8%。利用外资高速增长加快,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102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9.4%,实际利用外资7909万美元,增长84.9%。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6个,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7家。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全区批准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53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0%;完成营业额1795万美元,增长44.5%;派出各类劳务和研修生845人次,增长55.0%。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区财政总收入62457万元,增长28.1%。其中,国税完成25212万元,增长32.7%,地税完成19622万元,增长29.4%。实现地方财政收入40619万元,区划划转调整增长30.1%。其中,各项税收35058万元,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86.3%,提高13.6个百分点。其中,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增长45.3%和46.1%。全区财政总支出49953万元,增长35.6%。财政灶内支出43763万元,增长30.5%。 金融业平稳发展。由于金融部门加快了经营机构改革步伐,加大了资源整合、区划力度,全区营业网点减少,金融业务发展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3.5亿元,比年初增加3.55亿元,增长8.87%,储蓄存款余额27.56亿元,增加1.08亿元,增长4.06%。各项贷款余额37.52亿元,比年初增加7.53亿元,增长25.11%。贷款流向主要有农业种养项目短期贷款、重点大型项目中长期贷款、优势工业项目流动资金贷款和以住房为主的个人消费贷款。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1.4万人,比上年减少0.4万人;小学55所,在校生2.2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幼儿园102所,在园儿童1.0万人,比上年减少1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7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0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100%。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99.7%,脱盲巩固率100%。3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3所。 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在省确定的38个工业高新技术行业中我区达到了17个,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5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1.58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4.0%、25.7%,同比增长分别为60.2%、51.4%,分别比2004年年底增长2.13和2.02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3家,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到124个。 九、卫生、文化体育与广播电视 卫生保健不断完善。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5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7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64人,其中医生304人,注册护士135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区文化活动热闹祥和、丰富多彩,组织春节文化系列活动10多项,配合其他部门及处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00余场,有35人次及节目获奖。举办社区及基层干部培训班,培训文艺骨干500余人。组织参加了“国际登山节书画大展”等10余项省市级展览活动。进一步规范整顿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期间共出动车辆582次,检查3000人次,检查场所1500多家,暂扣电脑及附属设备100台套,给予行政处罚的60家。 体育事业再创新高。全区体育工作健康发展。组织了20余项群体比赛活动,参加人数上万人次,培养体育骨干100余人。命名2000-2008年度“泰安市青少年单项训练基地”四所,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两所。积极组织参加市十五届运动会和10余项老年比赛活动,成年组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老年组获得团体总分第七名,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广播电台节目1套,日播音时间达到19小时,增长20%,新闻节目共播出365期,时间长度3700分钟。文艺专题360余期,时长6080小时。电视台节目1套,周播时间180小时,共播出电视新闻140余期,播出稿件1400余件,总长度1800余分钟,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农村安装有线电视用户800户,城区安装改造有线电视用户7000余户。 十、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人口与环境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37元,增长16.4%。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211元,增长12.8%。其中,食品支出2484元,增长12.7%;衣着支出798元,增长17.9%;设备用品服务支出444元,下降19.1%;医疗保健支出539元,增长21.4%;交通和通讯支出623元,减少11.5%;文教娱乐服务支出1348元,增长16.0%;居住支出727元,增长32.0%。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4%,下降0.1个百分点。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8平方米,增长14.2%。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移动电话160部、家用电脑50台,分别比上年增长14.3%、11.1%。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713元,比上年增加455元,增长10.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49元,增加373元,增长16.4%。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人均293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67元,增长23.9%,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1.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8.7%,下降2.3个百分点。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7.68平方米,增加1.28平方米。 城镇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区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3.49万人,平均工资12262元,增长13.5%,从业人员3.71万人,平均工资12026元,增长12.0%。本年新增再就业6799人,减少1.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2%,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4个。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全区收缴社会保险金18340万元,收缴率为166.7%,比上年同期净增7858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8199人,收缴养老保险费9012万元,增长87.3%,失业保险参保人员23205人,收缴企业失业保险费400万元,增长94.2%;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9848人,收缴养老保险费4506万元,增长44.3%,收缴机关事业单位失业保险费167万元,增长14.4%;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7375人,收缴养老保险费510万元,增长83.5%。医疗保险参保人员32671人,收缴医疗保险3319万元,支付基本医疗费用2408万元。全区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132户、11488人,月发保障金74.2万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08户、795人,季发保障金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