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泰安市泰山区统计局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运行平稳。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533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5%。其中,出口4345万美元,增长12.4%,进口993万美元,下降44.2%。

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全年合同利用外资额514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7%,实际利用外资4286万美元,增长3.47倍。新批三资企业15家。国内招商引资项目350个,区外实际到位资金24亿元,增长60%。

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继续扩大。全区批准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22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8倍;完成营业额1400万美元,增长1.4倍;派出各类劳务和研修生600人次,增长95.4%。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情况良好。全区财政总收入48776万元,增长25.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1711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30.1%。其中,国税完成17013万元,增长12.3%,地税完成15167万元,增长31.4%。全区财政总支出36827万元,增长17.3%。

存贷款平稳增加。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压缩金融贷款、提高储蓄利息,全区呈现出储蓄快速增长、贷款小幅上涨的态势。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96亿元,比年初增加5.13亿元,增长15.2%,储蓄存款余额26.49亿元,增加2.97亿元,增长12.6%。各项贷款余额29.99亿元,比年初增加6.81亿元,增长23.1%。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普通中学15所,在校生2.01万人,比上年减少0.55万人;小学61所,在校生2.03万人,比上年增加0.10万人;幼儿园72所,在园儿童0.76万人,比上年增加0.0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81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93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继续保持100%。农村青壮年非文盲率99.5%,脱盲巩固率100%。2所学校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省级规范化学校达到10所。

科学技术事业快速发展。年内12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8家,3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市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全年2个项目列入国家火炬计划、2个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1个项目列入省级科技示范园,7个项目列入市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争取科技经费270万元。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8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产品产值17.66亿元、16.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0%、43.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31.9%、41.4%,均提高2.0个百分点。

九、卫生、文化体育与广播电视

卫生保健不断完善。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12所,其中医院2所、卫生院6所,卫生防疫防治机构3所,计划生育服务站1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8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601人,其中医生357人,注册护士134人。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区组织各类大型文艺表演3场,有25人次及节目获奖。举办社区及基层干部培训班,培训文艺骨干400余人。参加全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获得第六名,参加全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获得第一名。进一步规范整顿文化市场,对200余家文化娱乐场所及网吧进行整治,取缔违规网吧29家,暂扣电脑及附件100余台套。

广播电视事业全面繁荣。广播电台每天播出16小时,新闻节目共播出365期,时间长度3650分钟。文艺专题3000余期,时长5000小时。电视每天播出16小时,共播出电视新闻160余期,播出稿件2000余件,总长度2400余分钟,开辟专栏18个。投资110万元为大津口乡安装了光缆,为农村安装有线电视用户500户,城区安装改造有线电视用户10000余户。

十、居民生活、社会保障、人口与环境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3元,增长14.6%。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393.5元,增长10.5%。其中,食品支出2203.9元,增长17.9%;衣着支出739.5元,增长4.8%;设备用品服务支出372.6元,下降3.0%;医疗保健支出443.9元,增长21.7%;交通和通讯支出704.2元,增长21.7%;文教娱乐服务支出1162.3元,增长4.8%;居住支出550.6元,下降9.6%。年末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12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加,移动电话140部、家用电脑45台、微波炉43台、空调器71台,上年分别比上年增长48.9%、40.6%、6.2倍、91.9%

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比上年增加47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17元,增加367元,增长16.8%。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仍是主要来源,人均为2369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48元,增长6.6%,其中外出务工人员工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28.5%。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较多,人均1574.42元,增加453.32元,增长40.4%。全区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6.4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

就业形势稳定。年末区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1.60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平均工资10801元,增长14.4%,从业人员1.62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平均工资10738元,增长14.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5%,下降0.9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继续完善。全区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5775人,收缴养老保险4809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员23256人,收缴保险20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6440人,收缴养老保险3123万元,失业保险144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3.54万人,收缴养老保险278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9118人,收缴医疗保险1694万元,支付医疗保险1229万元。全区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505户、12852人;保障农村低保对象363户、974人。

人口出现较快增长。由于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辖区内人口出生8398人,死亡1807人,人口出生率为13.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61‰,分别比上年上升5.49和5.16个千分点;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06.4:100。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辖区内总人口62.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18万人。在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