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泰山区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泰安市泰山区统计局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减少,商品销售额下降,由于企业千方百计降低销售成本,毛利率为9.3%,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对外贸易在国际经济形势趋紧的困难情况下,仍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8.3%。其中,出口总额2239万美元,增长69.0%。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2090万美元,增长1.5倍,加工贸易出口149万美元。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个,合同利用外资18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3万美元,增长62.4%,是近5年来最好水平。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21万美元,增长121.0%。

外经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392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36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328人,比上年增加214人,年末在外人数439人。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全年财政总收入29069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558万元,增长21.2%。在主要收入项目中,工商税收8359万元,下降7.8%;农业四税904万元,下降23.7%;企业所得税3328万元,增长2.4倍;专项收入和其他收入7967万元,增长39.0%。财政预算内支出24150万元,增长18.7%。

金融存贷款稳定增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36亿元,按可比范围计算,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68亿元,增长18.3%。各项贷款余额8.64亿元,增长7.7%,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0.79亿元。

八、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步伐加快。普通中学在校生3.26万人,比上年增加0.12万人;小学在校生2.17万人,减少0.44万人;在园幼儿0.68万人,增加0.1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生巩固率、初中入学率均保持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0%。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对学生终身负责为目标,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素质稳步提高。中学教职工学历达标率为95.8%,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9.1%。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建、扩建、改建、维修校舍0.8万平方米,新增音体器材、实验仪器2.4万件,图书1.8万册,微机360台,建成多媒体教室2个。

科技工作成果显著。以泰山高科技园为载体,着力研究和培育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等高新适用技术,全年有15个项目列入省市科技计划。研制开发了酶益生素、灵芝多糖、微生态制剂、合生素、宽幅聚乙烯土工膜、铁路信号电缆、气缸套等离子切割机等产品,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产品更新换代。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农作物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力度,建立了省级泰山苗木花卉特色科技园。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发展形势良好。农村卫生、中医工作、行业建设等工作走在省、市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制定了药品招标采购实施办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有4个卫生所达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标准和准入要求,并被市卫生局挂牌命名。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全区145个基层卫生所达到"五室分设"的标准。计划免疫工作卓有成效,接种门诊在全市率先实现计算机联网,适龄儿童"四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文艺演出和群众文化活动。对区属文化古迹遗址进行了安全检查,加强了防盗、防潮、防火措施,对红万字会旧址进行了落架大修。对各类娱乐场所进行了以消防安全为主的综合检查,通过准用证制度,取缔违法经营,纠正不正当经营,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栏目创新、丰富内容、提高品位,提高了视听效果。有线电视台全年播出新闻150期、2600条;广播电台播出新闻300期、2500条。全年向省台供稿200余篇、市台260余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参加市十三届运动会各个年龄组别的各类比赛,获成年组总分第三名;球类项目优势明显,在篮、排、足球男女7个组别比赛中,获4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2个第四名。组织了中小学生、机关人员的各种球类、田径、越野比赛和老年人健身体育比赛,承办了全国第十届"雷诺"娃娃杯乒乓球比赛和"联通杯"泰山中学生足球联赛。

十、居民生活与人口、环境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5元,比上年增长12.5%;人均消费性支出5265元,增长3.9%。城市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食品、衣着等商品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下降,其中,食品占31.3%,下降0.9个百分点;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在岗职工的工资水平有所提高,年平均工资6244元,增长6.4%。农民人均纯收入3359元,增长6.2%,其中,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49元,增长7.3%。农民家庭经营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增加126元,增长24.0%。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5.4平方米,增加0.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7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住房质量提高。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0.7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3.8万人,3.84万名职工和0.6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农村约有3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和统筹。全年为离退休人员按月足额发放养老金4372万元,为医疗患者支付医疗费1227万元。对人均月收入不足180元的特困职工家庭给予了重点救济。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辖区内人口出生率10.94‰,人口自然增长率7.51‰,分别比上年降低1.32和0.92个千分点。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辖区内总人口60.32万人,增加1.1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04万人。在总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为101.7:100.0。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新一轮环境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治污工作进展良好,21个限期治理污染的企业已有8个全部完成任务指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指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环境监测设施进一步改善,可对工业废水、废气、地下水、噪声等5大类30个项目开展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