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宝应县统计局

2007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苦干三五年,实现再翻番"和"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宝应"的奋斗目标,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改善民生的要求,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积极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68.01亿元,增长19.6%;第三产业增加值43.17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1.7∶46.9∶31.4调整为19.4∶49.3∶31.3,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896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2695元。

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加快。从总体上看,全县全面小康总体评价得分达到88.5分,比上年增加4.4分。从构成全面小康指标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看,社会发展方面实现程度最好,达到99.9%,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实现程度分别为90.2%、82.9%和82.4%,分别比上年提高1.1、6.2和4.5个百分点。25个指标中有14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比上年增加了2个,分别是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和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显著。全年共采集有效空岗 31000个,推荐就业609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3428人,"4050"人员667人。全年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18份,减免税费186万元;为132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援助。加强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5426人次。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

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工作。加快宝胜科创实现增发新股,实施宝胜科创管理层薪资改革和股权激励改革,使宝胜电气注册资本达到5000万元,推动宝胜电气早日上市融资。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县自来水公司引进外来资本并实施职工劳动关系置换;启动种子公司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县政府招待所、柴油机厂和县建安公司改制;实施安全工具厂、东方房地产公司等企业改制。

民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为更好地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设立了全民创业专项基金。3月和10月分别开展了"民营经济推进月"活动。年末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454家,新增个体工商户5860户,新增注册资金39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镇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差距有所扩大;工业经济生产要素问题依然突出,发展后劲有待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逐步显现,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有待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部分食品和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高,对弱势群体生活影响较大,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继续贯彻落实"一免三补"政策,"一折通"发放涉农补贴项目扩大到14个,农民直接受惠的补贴资金达7800万元,全县支农国资超过1亿元。实施小麦、水稻、油菜和能繁母猪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其中水稻理赔9.5万户,赔付资金772万元,能繁母猪理赔15万元。惠农政策的落实大大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168.22万亩,同比增长18.7%。建成高效农业面积36.75万亩,新增13.5万亩,其中种植业16.25万亩,新增8.1万亩,渔业20.5万亩,新增5.4万亩。农业"三品"品牌首次突破百个,达到10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1个,绿色食品36个,有机食品12个。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详见表一:

农业发展条件有所改善。农村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土方788万方,配套小沟级以上建筑物650座,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建设高效农田1万亩,兴建防渗渠道55公里。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宝应有机农业核心区正式挂牌成立。全面启动建设蔬菜、水生作物、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有机稻米等各类园区43个。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75万亩,占耕地面积97.5%。全县农机化继续加快发展。全年农机装备总投入2310万元。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25万千瓦,同比增加0.73万千瓦。全县机收面积154.5万亩,同比增加2.3万亩。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达29.85万人,新增0.8万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新增2家,发展到12家。积极开展"三村争创"活动,新创全面小康村27个,累计达47个;安宜镇三里村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新成立农村"三大合作"组织65家,累计达214 家。深入推进"小康环保行动", 全面实施环境整治。全县农村新建垃圾池(箱)6594个,清理垃圾近20万吨;清洁河道(塘)707条,清淤土方435万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6.87亿元,增长29.6%,完成工业增加值5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企业不断做大做强,规模企业和亿元企业增多。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98家,净增70家;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达到2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20.8亿元,比上年增长44.3%,高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6.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全年工业用电量4989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9.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详见表二:

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产销利同步、高速增长。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为225.03亿元、217.41亿元、14.46亿元、8.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5%、36.2%、35.0%、34.3%。重点骨干企业支撑作用依然明显,产销占规模以上工业六成以上。30家重点骨干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为140.06亿元、135.83亿元、8.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8%、37.8%、31.9%;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62.2%、62.5%、57.0%。龙头企业宝胜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产、销、利税分别为75.87亿元、72.84亿元、3.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1.7%、38.3%、28.6%;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33.7%、33.5%、23.3%。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县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55.5%。建筑企业从业人员7.04万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9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90万平方米。县外建筑市场继续拓展,县外施工项目70多项,施工面积达5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