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宝应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82个,其中各类医院17个,卫生院17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2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413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1383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786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827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62.37万人,农村人口覆盖率达95.44%,为14989人次兑付医疗补助资金1262.46万元。全县新增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5.1万人。改建无害化卫生设施7156座。卫生服务网络和居民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68%。全面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和“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建成1个省级卫生镇、1个市级卫生镇和1个省级卫生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加快,县中医院7000平方米病房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县人民医院3.2万平方米的病房楼开工建设。 体育事业迈出新步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县普遍实施。县中老年健身队在全国中老年健身球比赛中获最佳编排奖,射阳湖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成功承办“省长杯”女子足球赛,在国际残疾人体育大赛中获得1金4银好成绩。 十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加快发展。城区组织实施了苏中北路延伸;宝胜路、白田路、叶挺路两侧道路改造;宝应大道、淮江路临城段、南园路、白田北路绿化;宝曹河驳岸景观带等重点工程,城市面貌不断变化。道路维修、小街巷建设、自来水、污水管网铺设、主次干道亮化和道路监控等工程顺利实施。镇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年镇村建设总投资4.48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2亿元。共铺设村镇道路约203公里,新建各类公共建筑2.63万平方米、生产建筑26.21万平方米,新建桥梁68座。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6.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共有环境监测站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达21.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面积为11.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总量748.21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1.57亿标立方,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990万吨。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共投入2210万元。积极推进生态县建设。全县有6个镇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全年建成市级生态村4个,县级生态村15个。紧紧抓住全县创建省级文明城有利契机,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保护和生活污染管理工作。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2005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2.10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3.73万人,比上年增加1.43万人;农业人口68.37万人,比上年减少1.3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0146人,出生率为11.02‰;死亡人口4105人,死亡率为4.4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6‰。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根据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4元,比上年增长9.1%;人均消费性支出5230元,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00元,比上年增长12.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27元,增长13.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028元,比上年增长20.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31.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为35.20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90%以上。依法推进扩面征缴,保证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企业养老保险净增参保企业35家、职工4110名。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新增参保交费单位72家、征缴基金4700万元,6000多名农村教师纳入医保范围。扎实推进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全年分别新增2000人、2000人和1500人。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全年共为城镇4582人、农村9951人实施了低保。启动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注:①本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统计数。 ②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③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人口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