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02 扬州市江都市统计局

(四)对外贸易

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等不利影响,我市开放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增长,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2%,其中出口总额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4%。在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3.2亿美元,自营生产企业出口额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51.3%;贸易进出口企业出口额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7%;机电产品出口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9.4%,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6.5%。

(五)利用外资

外资注册资金加快到位,招商引资进一步增长。2008年,完成协议利用外资7.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5亿美元,分别增长70.5%、57.9%。

利用外资项目规模扩大。全年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6个,投资方涉及港、澳、台、美、英、德、法、意、日、韩等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2个,协议注册外资1.76亿美元,占全市注册外资总额的23.4%,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家与我市本土企业联姻,成为我市本土企业与国际行业巨头合资合作的成功典范,分别是日清纺与亚威合资的精密机器项目、日本电装公司与杰信空调合资的车用空调项目、阿海珐与金鑫电器合资的高压母线管项目。

(六)外经合作

外经合作实力不断增强。工程承包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全年新签外经项目7个,加上一些跨年度的工程和劳务项目,累计实现外经合同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60%。新签项目中工程总包项目2个,工程分包项目5个,其中外经合同额超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个。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全年境外务工人员达3754人,同比增长30%。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外经业务市场涉及亚、欧、美、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土木建筑、食品加工、缝纫、安装等传统项目与海员、农业、厨师等新项目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七)沿江开发

沿江开发加速形成集聚效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注重功能升级、结构优化,并努力向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沿江开发区与大桥镇成功实施“区镇合一”,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亿元,新拓园区面积近10平方公里,配套完善“五横四纵”工业区路网,建成诚德11万伏变电所和滨江森林公园一期工程,投运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一期工程;建成安置房15万平方米,完成拆迁安置1200户,启动建设二期规划的50万平方米安置区工程。新开工海螺水泥等15个亿元以上项目,同昌电子等8个项目竣工投产。沿江船舶工业园升格为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大桥镇被评为中国经济名镇。镇级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5亿元,当年竣工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项目220个。

三、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固 定 资 产 投 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显著。坚持以有效增量带动存量调整,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调整。2008年,全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1亿元,增长3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2亿元,增长20.0%;第二产业投资162.9亿元,增长45.0%;第三产业投资46亿元,增长10.3%。

2008年投资重点向公共基础设施、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民生保障工程等领域倾斜。在重点项目和技术改造的带动下,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62.4亿元,增长44.8%。其中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02.7亿元,增长31%。规模以上项目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9亿元,增长47.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88.7亿元,增长14.4%。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得到配套提升。新都路南延、扬州路建成通车,金桥石油苑、站前馨村二期、双仙公寓二期、春江人家安置区交付使用,建盈安置区主体封顶,滨江新城、阳光花苑北安置区开工建设。实施金三元广场、金湾河绿化风光带等15个园林绿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18万平方米。完成老垃圾场处置封场和灰粪港整治一期工程,新增城区污水管网6公里,新建泵站1座,沿江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投运,小纪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邵伯镇、真武镇污水处理厂实施管网扩容配套,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先后开工建设交通项目38个,江海高速江都段路基全面竣工,新淮江公路先导段完成新老通扬运河大桥桩基工程,纪安公路、高吴公路建成通车;新建农村公路36公里、客运站11个,改造农村危桥48座。南水北调截污导流、沿运灌区改造三期、团结河接通三阳河、水利血防等重点水利工程顺利竣工。

(三)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

全市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引导城市科学合理发展,营造舒适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总体品质。新建停车场3个,改造背街小巷27条,整治“五小店”1300家、无物管小区14个,改造提升太阳城农贸市场,拆除违法建设2.3万平方米,3个社区实行创建属地化管理。城市化率达到47.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7%。农村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深入开展打造“清水走廊”、创建“碧水之村”活动,疏浚河道43条、河塘700个,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建成“碧水之村”162个;实施万亩大江风光带、万亩绿色通道、万亩田园风光带绿化工程,新扩绿化造林面积3.6万亩,全市绿化覆盖率达17%……真武镇滨湖村、郭村镇汤营村、宜陵镇朱套村被确定为省级环境整治试点村;丁伙镇创成国家卫生镇,邵伯镇、小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镇。

(四)环境保护与生态质量

2008年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第一年,全市全面开展生态市建设,着力推进治污减速排工程,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生态转型,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全市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8,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百分率达89.9%,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污染治理社会化运营,深入开展化工、电镀、锌业、燃煤锅炉、集中式饮用水源专项整治,实施污染减排项目14个,上报国家8个,关闭不达标化工企业70家,削减化学需氧量1060.6吨,。大力实施乡镇垃圾集中收集工程,宜陵、丁沟等11个镇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

四、社会事业

(一)科技事业

全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创新要素集聚,向企业集聚,注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夯实自主创新发展基础。2008年全年共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67项,获批立项84项,上争国家和省资金资助3000多万元。高新产业规模壮大。围绕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及配套件、机械电子三大产业群,依托市域环路产业带,大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通过引进支撑项目,进一步接长产业链条,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60个,创新载体加快拓展,策应滨江科技城发展规划,在沿江成立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规划建设面积9800平方米,成功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和项目,累计入驻孵化企业16家,注册资本2238.5万元,产值超亿元,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141件,比上年增长41.7%,其中发明专利221件,比上年翻了一番多,授权量294件,增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