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高邮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3-02 扬州市高邮市统计局

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践行新时期高邮精神,自强不息,奋起直追,团结拼搏,争先进位,富民强市,快速崛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2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21.75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21.17亿元,增长11.1%。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362元。完成财政收入4.25亿元,比上年增长34.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快,部分乡镇和工业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不突出;二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再就业压力加大;三是农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抗灾能力不够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四是财源经济不丰,财政形势依然偏紧。

一、农林牧渔业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化经营层次提升,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高邮鸭蛋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标志。全年粮食总产量,59.06万吨,比上年增长9.49%,棉花总产量0.69万吨,比上年下降29.6%,油料总产量3.16万吨,比上年下降25.3%。全年生猪出栏量48.65万头,比上年下降6.1%,家禽出栏量952.31万只,比上年下降2.67%,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98万吨,比上年增长11.65%。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39.69亿元,比上年增长5.95%,其中:农业16.04亿元,增长2.23%,林业0.33亿元,增长17.86%,牧业8.46亿元,增长1.68%,渔业11.86亿元,增长14.8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质态好转。全市工业突出招商引资、资产重组、行业推动和园区建设,形成了一批规模企业和优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服装与箱包鞋、医药化工与塑料,电线电缆、汽摩配、电动工具、灯具等支柱产业得到培植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7.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全部工业总产值9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全年工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46.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实现利税2.03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利润由上年的685万元,上升为2586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由上年的4615万元下降到3979万元。

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企业总产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全年施工面积38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90万平方米,创市级以上优质工程20个、省级以上优质8工程个。全市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7.3%。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更新改造投资0.45亿元,比上年下降69.8%;城镇集体投资0.23亿元,比上年下降4.4%;其他登记注册类型投资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1.8%;房地产投资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9%。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修编了《高邮市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供水、绿化、防洪等一批专业规划。全年在建城建项目302个,投资总额7.5亿元,旧城改造15万平米。建成了蝶园市民广场、运河二桥、行政服务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高兴东公路建成通车,界临沙公路基本完成。镇国寺塔风景区、商业步行街、邓桥商业城、旧城改造、淮江公路绕城段、市行政中心、广电中心以及建工大厦等一大批工程正在紧张的建设之中,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城市已初展雄姿。

四、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全年完成增加值4.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1.9%。通信基础建设完成投资0.19亿元,建成了电话市,开通城区电信宽带区。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餐饮业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他行业0.1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年市场成交额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

外向型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外方增资企业8家。合同利用外资178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12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7%和301.3%。自营出口5409万元,比上年增长28.9%,外派劳务207人,完成外经营业额127.62万美元,增长26.4%。

六、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稳步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5.50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19亿元,比年初增加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86亿元,比年初减少0.63亿元。全年保费收入0.38亿元。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速度加快。全年组织申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9项,其中“星火”计划项目8项,“火炬”计划项目7项,国家级新产品5项。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0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全面清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明显,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市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8%,高中阶段入学率83.9%。高校、中专招生数3300人。

八、文化、卫生和广播电视事业

文化、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等健康发展。2002年成功举办中国高邮双黄鸭蛋节。盂城驿二期建设项目,大剧院等工程顺利竣工,龙虬庄遗址生态、博物苑项目正式开工。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完成了有线电视网络的升级改造,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建农村自来水厂18座,新增自来水受益人数12.3万人,自来水受益覆盖率达89.8%,被评为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工作先进单位。新增改厕普及村17个,无公害卫生厕所普及率达27.2%。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领先位置,获江苏省计生工作示范市称号。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年末总户数26.63万户,户籍人口83.16万人,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43‰以内。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1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87万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8742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计划目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3726元,比上年增长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