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总目标,突出经济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大力推进“三位一体”,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5.3%;第二产业增加值109.5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72.01亿元,增长14.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150元,增长16.2%。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信贷结构逐步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滞后,支柱产业、规模企业的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尚显薄弱;对外开放水平还不高,外资项目科技含量偏低;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随着农村各项改革进程的加快,扶农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呈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6.0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农业产值17.78亿元,增长9.3%;林业产值1.51亿元,增16.5%;牧业产值9.81亿元,增长5.5%;渔业产值6.26亿元,增长10.7%。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4.99万吨,比上年增长7.2%,棉花总产0.18万吨,下降16.2%;油料总产4.11万吨,下降17.6%。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逐步构建以花卉苗木、优质蔬菜为主体,特畜特禽、特种水产、优质稻米为支撑的产业格局。花木面积突破10万亩、销售收入5亿元,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0个,新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3个,农民经纪人1100个。积极组织实施农业质量监测工程,农业“三品”建设等十大工程,建成省首批生态农业县(市)。全面完成“312”造林绿化工程。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工作,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日益完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3万千瓦,其中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612台,全年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1.1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运行质态进一步改善。2005年,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07.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0.86亿元,销售收入293.22亿元,实现利税18.1亿元,利润总额10.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0%、39.2%、44.8%、59.7%,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63.5%。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70%。产值过亿元企业58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诚德集团达1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发展亮点,年产值过5千万元的民营企业达70家。全社会用电量12.32亿千瓦时,增长16.6%,其中工业用电8.63亿千瓦时,增长18.5%。 工业技改投入大幅增加,企业活力和后劲进一步增强。全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3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技改投入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建筑业再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建筑强市”目标,积极实施大行业、大企业、大市场发展战略,努力加快经营结构、组织结构、专业结构调整,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规模阵地建设为重点,以技术装备更新为抓手,不断提高建筑业运行质量,呈现规模快速扩张、效益明显提高、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质量信誉全面提升的喜人局面。全年建安施工产值首次突破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施工面积16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竣工面积80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8%。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全市施工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己达25家,一级资质以上企业增至13家。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成为全省建筑行业排头兵。创优工程硕果累累,市场信誉不断攀升。江都建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安高新创业广场工程和参建的北京印钞厂迁建工程双获鲁班奖,其中西安高新创业广场工程是我市建筑企业首次以独立承包商身份承建的鲁班奖工程。我市建筑业综合实力位列全省第四位,扬州市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 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围绕建设中等城市的目标,初步建立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目前城区面积己扩大到23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2005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1亿元,同比增长39.6%。其中,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71.6亿元,增长50%,规模以下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增长1.8%。在规模以上项目中,城镇投资26.02亿元,增长42.7%,农村投资35.06亿元,增长75.6%,房地产开发投资10.55亿元,增长10.4%。从产业投向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投资1.31亿元,增长9.2%,第二产业投资60.42亿元,增长48.4%,第三产业投资23.37亿元,增长22.6%。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速。大力推进城乡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新建改造北环一路、泰州路等十条城区道路,实施新都路南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路江都段工程。宁启铁路江都火车站投入运营。建设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29座。全年货物周转量0.22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48亿人公里,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55.6万吨。江都港区改造升级为一类开放口岸。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2319万元,比上年增11.4%。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函件业务再现生机,全年实现函件业务收入408.6万元,比上年增6.3%,特快业务收入507.7万元,比上年增22.3%。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2.11万户,新增3.41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达10.88万户,比上年净增2.68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8万户。广电宽带信息网工程运营正常,信息技术推广显现成效,政务信息网、政府公务邮件网、农业信息网、花卉苗木网等网站运行平稳,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会诊进一步发展。实现邮政储蓄40.43亿元,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