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2 扬州市江都市统计局

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积极融入扬州旅游圈,旅游业总体规划通过扬州市评审,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500万元。成功举办中国江都第三届花卉节、第三届经贸文化旅游节、第五届中国扬州邵伯湖旅游龙虾节。文物保护单位新增18家,京江大酒店成为苏中、苏北县(市)中为数不多的4星级旅游饭店。渌洋湖生态旅游区正在积极规划建设之中。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趋升,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商贸企业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74亿元,餐饮业零售额6.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15.5%。分城乡看:城区零售额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农村零售额23.21亿元,增长17.9%。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商贸业态得到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营业额过亿元企业发展到4家,其中江苏宏信商贸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4.2亿元,列扬州市前列。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市场成交额超50亿元,增16.2%,建成超亿元市场8个,其中苏中商贸城成交额超15亿元。2005年市场物价稳定,走势呈现前高后低,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5%。

开放型经济

进出口贸易高开高走。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海关数)19743万美元,同比增长27.6%,其中自营出口13894万美元,同比增长48.5%。

利用外资成效明显。2005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项目为龙头,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利用外资呈现出领域广、项目大、增势强的新局面。全年新批外资项目82项,总投资52912万美元,注册资本38490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347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8.7%,实际利用外资18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坚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齐头并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金额2519万美元,实现外经营业额2600万美元,期末在外人数1880人。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2005年,强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初步构建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83289万元,增长28.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5285万元,增长37.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3268万元,增长24.4%。全年财政支出128086万元,增长35.9%。

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工作平稳开展。随着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金融投放步伐加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09.21亿元,贷款余额68.42亿元,同口径分别比年初增加27.99亿元、7.3亿元。存款中,企事业存款余额31.6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1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94亿元和21.99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55.85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7.8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6.04亿元和减少1.02亿元。全年货币净投放20.69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9517万元,其中财产险收入5067万元,寿险收入44450万元。中国人寿保险江都支公司保费总量4.2亿元,保费总量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连续九年位居苏中、苏北县(市)首位。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富有成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发展中心,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呈现加快发展态势。2005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9个,培育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双密企业1家,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18个,加强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举办首届“江都市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签订合作协议项目33项,建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年申请专利400件。大力开展科学普及,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普通中学53所,在校学生55981人,小学86所,在校学生57074人,幼儿园87所,在园儿童21702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集团。高考总体水平位居扬州市第一。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新进展。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深入开展“十百千”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繁荣文艺创作,1000多篇文艺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建成“中国特色文化乡镇”1个。2005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19.22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以上,实现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并加快向“组组通”目标迈进。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成功举办了“都莎之夜”第三届江都经贸文化旅游节暨江都电视台建台20周年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农民电视课堂》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名牌节目。全年累计发行报纸1528.8万份,发行各类杂志95.16万份。档案、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个,拥有病床2380张,卫生技术人员335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487人,注册护士848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2.7万人,覆盖面达86.6%。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小纪镇成为国家卫生镇,丁伙镇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得到提高。2005年举办了各类运动会45次,参赛人员27500人次,举办镇运动会17次,参赛人员12000人次。在省市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我市选手共获金牌29枚,在全国十运会上获金牌2枚。

环境保护与生态质量

环保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目标,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扎实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加大区域性、行业、流域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为100%。推进污水集中处理,整治、疏浚城乡河道,大力实施“城河整洁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和“安全工程”,全市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我市己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