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围绕“两个率先”、“两个提前”的目标,突出经济发展中心,凝心聚力图发展,齐心合力促和谐,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亿元,增3.9%;第二产业增加值143.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66.9亿元,增长15.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2851元,增长15.9%。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信贷结构逐步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更显尖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四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治理、稳定物价、看病就医、道路交通、教育收费等方面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少数城乡居民生活尚有困难,等等。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突破。随着农村各项改革进程的加快,扶农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实施,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市呈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8.83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农业产值20.3亿元,增长14.2%;林业产值1.66亿元,增10%;牧业产值9.37亿元,下降4.5%;渔业产值6.66亿元,增长6.5%。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9.76万吨,比上年增长10.6%,棉花总产0.11万吨,下降36.1%;油料总产4万吨,下降2.9%。30个全面小康创建村基本达标。 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花卉苗木、优质蔬菜、特种水产、特色林果等四大特色产业加快形成。花木、蔬菜、水产面积分别达15万亩、14万亩和14万亩。10个重点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达2万亩,阿波罗花木市场建成运营。加快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新增经济合作组织96个,总数达163个。农业“三品”品牌增加到123个,位居全省各县市之首。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中央财政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工作,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日益完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0.9万千瓦,其中联合收割机保有量2812台,在全国各县(市)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全市己全面实现了耕作、灌排、植保、三麦机条播、稻麦收获等主要环节机械化。全年实现农机跨区作业收入1.2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运行质态进一步改善。坚持工业强市第一方略,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59.73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438.1亿元,销售收入403.78亿元,实现利税25.91亿元,利润总额15.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38%、43.1%、50.2%,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66.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支撑带动作用日趋明显。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冶金、石化医药、船舶制造及配套件四大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70%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80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3家,诚德集团达25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市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发展亮点,年产值过5千万元的私营企业达131家。全社会用电量13.96亿千瓦时,增长15.1%,其中工业用电9.79亿千瓦时,增长16%。 积极开拓,奋力争先,建筑业再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建筑强市”目标,在市场建设上求突破,进一步巩固规模市场,整合中小市场,拓展新兴市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建筑业再写辉煌。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施工产值162.5亿元,同比增长24.7%;在手施工面积1930万平方米,增长13.4%、竣工面积830万平方米,增长5.3%。企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支撑带动作用增强。强化质量兴业意识,落实创优措施,质量水平、市场信誉不断攀升。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成为全省建筑行业排头兵。在我市建筑大军9获鲁班奖之后,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华江公司参建的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工程,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参建的北京财富中心一期工程公寓楼又双获2006年度鲁班奖,江都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西安国际商务中心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称号。2006年我市共创市级以上优秀工程85项。.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建筑强县(市)”。而获得此殊荣的县(市)全省仅10家,扬州市仅我市一家。 固定资产投资 注重调整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城乡规划全覆盖进程加快,城市综合承载力逐步提升,城市建设支撑力不断增强。城乡环境整治力度加大。2006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2亿元,同比增长24.7%。其中,规模以上项目完成投资95.9亿元,增长33.9%,规模以下项目完成投资10.3亿元,下降23.8%。在规模以上项目中,城镇投资36.3亿元,增长39.5%,农村投资44.7亿元,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增长40.9%。从产业投向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第一产业投资1.6亿元,增长20.8%,第二产业投资76.2亿元,增长26.1%,第三产业投资28.4亿元,增长21.4%。 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大力推进城乡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先后开工建设交通工程项目17个,总投入7.8亿元。建成沿江高等级公路江都西段,完成5000吨码头改造升级和3.5万吨件杂货码头水工部分,启动兴港大道改造。建设农村公路85.58公里,改造农村危桥39座。全年公路货物量3.9万吨,公路客运量1067.8万人,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32.8万吨。江都港区改造升级为一类开放口岸。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389万元,比上年增11.6%。邮政服务门类增多,投递速度加快,函件业务再现生机,全年函件累计完成270.6万件,比上年增4.1%,特快业务完成27.7万件,比上年增27.6%。电信业务迅速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达44.01万户,其中小灵通用户达12.92万户,比上年净增2.19万户。广电宽带信息网工程运营正常,信息技术推广显现成效,政务信息网、政府公务邮件网、农业信息网、花卉苗木网等网站运行平稳,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会诊进一步发展。实现邮政储蓄42.63亿元,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