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江都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积极融入扬州旅游圈,旅游市场进一步拓展。年接待游客8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亿元。成功举办中国江都第四届花卉节、第四届经贸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扬州邵伯湖旅游龙虾节。京江大酒店成为苏中、苏北县(市)中为数不多的4星级旅游饭店。渌洋湖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步伐加快。 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中趋升,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商贸企业以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新型商业业态为抓手,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扩大市场销售。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较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9.12亿元,餐饮业零售额7.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19.5%。分城乡看:城区零售额4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农村零售额27.2亿元,增长17.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明显,汽车、通信类产品以及住房相关的商品消费进一步扩大。商贸业态得到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营业额过亿元企业发展到4家。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各类市场成交额超67.4亿元,增25%,其中亿元市场8个,江都商城销售过6亿元,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设立“农民放心店”70多家,被评为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单位。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0%。 开放型经济 政策、服务双重倾斜,进出口贸易高开高走。全年外贸自营强劲发展。进出口总额(海关数)28234万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自营出口突破2亿美元,达21417万美元,同比增长54%。增幅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己连续三年增幅超过50%。 拓商活动组织有力,利用外资成效明显。2006年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项目为龙头,以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利用外资呈现出领域广、项目大、增势强的新局面。全年新批外资项目69项,协议利用外资3.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实际利用外资1.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 对外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实力和层次明显增强。坚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齐头并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市共新签外经项目33项,完成外经营业额3200万美元,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实现外经营业额1737万美元。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财政预算执行基本正常。围绕年初预算目标,财税部门认真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全力服务于我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38888万元,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4364万元,增长3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1619万元,增长25%。全年财政支出171721万元,增长29.9%。 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随着全市经济的稳步发展,金融投放步伐加快,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36.75亿元,贷款余额79.93亿元,同口径分别比年初增加27.55亿元、11.51亿元。存款中,企事业存款余额32.7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9.0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73亿元和19.61亿元。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61.8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78亿元和减少1.01亿元。全年现金净投放22亿元。 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富有成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取得新突破。围绕经济发展中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工作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31个,立项67项,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家、产品44个,新建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技术中心1家。创建省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1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加强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全年专利申请突破400件。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全国科普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市普通中学49所,在校学生53147人,小学81所,在校学生56310人,幼儿园73所,在园儿童23830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100%。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取得新进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加快推进,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普及面不断提高。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集团。高考总体水平位居扬州市第一。省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苏中分中心揭牌运作。我市荣获“扬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市”光荣称号。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新进展。以加快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各类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大力挖掘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繁荣文艺创作,400多篇文艺作品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图书馆改造扩建工程顺利竣工。建成“中国特色文化乡镇”1个。特色文化普查和“申遗”工作走在扬州市前列。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成绩喜人。2006年,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数22.24万户,城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2.6%,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被省广电局等三家单位联合表彰为“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先进单位”。实现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并加快向“组组通”目标迈进。广播电视质量不断提高。成功组织了中国花卉节和经贸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直播活动。《农民电视课堂》成为深受农民欢迎的名牌节目。全年累计发行报纸1540万份,发行各类杂志96。41万份。档案、地方志工作取得新成绩。邵伯镇成为扬州市首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卫生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9个,拥有病床3184张,卫生技术人员3607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1508人,注册护士885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卫生保健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7.5万人,覆盖面达91.43%。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农村改厕和社区卫生工作进展顺利。扬州市最大的民营洪泉医院建成运营。小纪镇成为国家卫生镇。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2006年举办了各类运动会9次,参赛人员7000人次。在省市各类竞技体育比赛中,我市选手共获奖牌46枚。丁伙镇被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镇。 环境保护与生态质量 环保工作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继续改善。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目标,严格执行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全面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深入推进环保专项行动,启动化工生产企业整治,积极实施农村“三改二清一绿”工程,疏浚市镇河道51条、村庄河塘580条,被评为省农村河道疏浚工作先进市。扎实开展环境专项整治,加大区域性、行业、流域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为100%。全市境内主要水体水质均达到功能区要求。我市己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