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宜良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4)
金融形势稳定,发展正常。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353490万元,比年初增加33652万元,增长10.5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55987万元,比年初增加24968万元,增长10.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93988万元,比年初增加28250万元,增长17.0%。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00444万元,比上年增长6.2%,现金支出815873万元,比上年增长2.1%,货币净投放15429万元,比上年下降65.9%。 保险事业迅猛发展,全年保费收入实现4319万元,比上年减少2008 万元,下降31.7%。全年支付已结赔款1706万元,比上年增长3.7%。 八、科技、教育、卫生和文体事业 科技工作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年安排和实施科技项目20项,其中:省1项、市6项、县13项。认真组织实施350万只无公害鸭产品和板栗精加工为主的资源型项目。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和实用技术培训,受训人达到68338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普九”工作深入开展。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在校生54784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6965人,初中在校生14124人,高中(含职高)在校生3695人。校舍建筑面积达到464396平方米。招生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幼儿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县在园幼儿10711人,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20383平方米。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计拥有病床位1188张,比去年末的1131张增加了5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94人,比去年减少了30人,其中医生的人数达341人,比去年减少了39人,(铁路医院上划省)全县医疗卫生的软硬件和医务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更进一步提高。 文体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县乡(镇)两级共组织各类比赛 22项次,其中:县级运动会13项次、参加人数6000多人,乡(镇)级运动会9项次、参加人数3000多人。全县夺得个人省级金牌8块、银牌6块、铜牌7块。个人市级金牌32块、银牌36块、铜牌33块,全国1个集体第一名,团体省级2个第一名,市级团体5个第一名、2个第二名、4个第三名。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广播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今年又新增光缆50多公里,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200多户、开通了因特网。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9.3%、99 %,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了100%。全年采、编、播新闻120多条,新增了6个栏目,极大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九、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县总人口达406093人。本年度内人口增加数为12220人,减少数为11903人,2004年比上年增加317人,增长0.07%,人口自然增长率4.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人均纯收入为3150元,比上年增加161元,增长5.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1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0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建立和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确保工伤人员及女职工的合法权益。2004年12月31日止,全县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企业(含个体)1316户,参保在职职工6501人,离退休人员3214人,保险统筹覆盖面为100%;全年支付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67万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委托农业银行发放,社会发放率为100%。全县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企业(单位)118户,参保在职职工5790人,参统覆盖面100%,享受工伤待遇人数33人,支付工伤保险金16万元;全县参加生育保险统筹的企业(单位)118户,参保在职职工5424人,参统覆盖面为100%,享受生育保险待遇118人,支付生育保险金44万元。 全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进一步的成绩。全县共受理环境审批项目207项,涉及总投资21347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46万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继续开展“禁白”、“禁铅”、“禁磷”、“禁烧”等工作;占辖区污染负荷80%的工业企业有排放标准的所有污染物全部现实达标排放;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照前审批管理和餐饮业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对我县有一定规模的55家餐饮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对存在油烟扰民的宾馆饭店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投资17万元开展东山面山7.4公里断壁石崖的生态恢复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21平方公里,阳宗海流域造林500亩,珠防造林补植、补造12000亩,全民植树100万株。通过加大对城乡环境的综合整治,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塑造了宜良新形象。 注:1、公报所列数据为年快报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所有数据均按现行价计算; 3、各项数据对比按可比口径计算; 4、年末人口数采用县公安局数据,人口自然增长率采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数据。 二00五年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