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保险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保险公司23家,其中产险11家,寿险12家。保费收入20.89亿元,增长6.6%。其中:寿险16.8亿元,增长5.1%;产险4.09亿元,增长13%。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全市共争取各类科技计划项目8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72项。获得项目资金183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共有3 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技术市场成交活跃,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108份,合同金额3920.7万元。全市6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产值1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75亿元,增长39.3%,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23.6%,其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取得新成绩。益阳市共有中小学校(幼儿园)1144所,其中:普通高中44所、中等职业学校41所、初中146所、小学600所、幼儿园250个、特殊教育学校3所;在校中小学生536017人,其中:普通高中生71309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4196人、初中生121912人、小学生242312人、入园儿童55639人、特校学生649人;现有在职教职工47563人。高考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录取率近6个百分点,输送飞行学员23人,连续22年蝉联全省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2009年,益阳市获得了全国第一个地级市“中国诗歌之乡”称号,《散文诗》全年出刊24期,《童话寓言》发行3万册。5月8日益阳市博物馆新馆隆重开馆,先后接待各界观众10余万人次。市博物馆和周立波故居今年已正式纳入全国第二批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单位。10月18日举办了首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安化黑茶博览会。市文化局组织创作排演的大型古装花鼓戏《千两茶传奇》参加全省第三届艺术节,荣获“田汉新剧目奖”。南县入选节目女声小组唱《洞庭放歌行》获全省第三届艺术节“三湘群星奖”银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方面也取得了2金5银6铜的好成绩,其中廖正华创作的连环画《湘女萧萧》获金奖,朱震涛创作的儿童画《斗鸡》获金奖。全市共建成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31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共建,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网点挂牌1664个,实现了共享工程“村村通”。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推进,今年益阳市建成农家书屋231家并投入使用。全年完成“演艺惠民”送戏下乡194场。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全年共争取到项目85个,总投资2.34亿元,其中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921万元(含国债设备款146万元),省投80万元,地方自筹13386万元。这些项目建成后将对益阳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全市有322.25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27%。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效果明显,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防控,结核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妇幼卫生与社区卫生工作稳步推进,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体育事业有新成效。全市组织377名运动员参加了全省十一运动会资格赛,共夺得金牌 22枚,团体总分956分。其中羽毛球项目金牌数全省第一,摔跤、柔道、举重、网球进入全省第六名。成功举办了全市第十一届大众运动会,开展了“全民健身日”活动。承办了全国少年乙组羽毛球比赛,市羽校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十一、人口和环境保护 人口计生工作卓有成效。认真落实“两扶”制度,对国家、省统一部署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特别扶助,严格按照入户调查、群众座谈、县乡村三级公示、县级核查、市级督查的程序,严把政策确认关。全市确认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9830人,其中新增2632人,退出248人;确认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1527人,其中新增207人,退出15人。进一步推进人口文化建设,积极倡导婚育新风,多措并举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提高。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70.5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9万人。200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35‰,死亡率4.84‰,自然增长率5.51‰。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21.7万人。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共投入资金3.98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60个,建成环保设施91台(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0%以上,COD排放量在上年基础上削减了2.98%,SO2排放量在上年基础上削减了2.85%。集中排查了涉铅、涉镉、涉砷、涉铬和涉汞等污染企业,全市共检查相关企业600多家,其中取缔污染企业4家,关闭污染企业16家,整改污染企业74家。统计和监测数据表明,2009年资江干流益阳段地表水4个监测断面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18个县城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达标率为100%;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东坪镇、桃花江镇、南洲镇和沅江市城区等环保重点城镇的环境水体、空气和噪声质量持续改善;并创建108个绿色单位,完成减排项目43个。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887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为100%,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9090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参保84.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0803人,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543人;扶持创业1241人。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1602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10406人。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02元,比上年增加1354元,增长10.9%。人均消费支出10275元,比上年增加893元,增长9.5%。人均家庭总收入中,工薪收入8791元,增加775元;经营净收入2344元,增加367元;财产性收入293元,增加45元;转移性收入3022元,增加438元。消费八大支出全面增长。其中:食品支出增长6.2%,衣着支出增长13.6%,居住支出增长11.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2.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3%,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5.5%,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增长47.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5.4%。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和食品消费支出的增加,恩格尔系数为39.3%。2009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3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72平方米。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40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其中工资性收入1999元,增长9.8%;家庭经营收入2569元,增长6.7%。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163元,比上年增长5.6%,八大类消费实现全面增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8.2%,比上年下降2.6个百分点。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00台,洗衣机63台,电冰箱35台,摩托车47台,移动电话127台,分别比上年增加4台、2台、7台、3台和12台。农村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9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2.1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8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