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总体发展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抢抓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有利机遇,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推进“一化三基”建设,全市经济运行呈现增长加快、效益好转、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活力提升、民生改善等显著特点,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一、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68亿元,增长14.7%,增速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一产业增加值240.5亿元,增长5.6%;二产业增加值500.4亿元,增长18.9%;三产业增加值427.2亿元,增长12.8%。全年高开稳走,一季度增长15.8%,二季度增长13.8%,三季度增长14.1%,四季度增长15.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17299元,增长14.3%。 经济结构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0.6:42.8:36.6,三次产业占比“一降两升”:一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比上年降低了1.7个百分点,二产业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产业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2903户,失业再就业人数3.8万人,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1000户。 物价总水平企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7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总指数同比下降7.4个百分点。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商品(项目)呈现“四升四降”的格局,上涨的四类为: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1%,衣着类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8%;下降的四类为:食品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7%,交通通信类下降1.3%,居住类下降1.3%。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910起,同比上升19.9%;生产安全事故死亡308人,同比下降14.4%;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28起,同比上升21.9%;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26,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4.91,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5.24;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3.7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节能减排任务重;农民持续增收后劲不足;解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多;就业压力较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总产值394.4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种植业产值157.55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189.47亿元,增长4.5%;渔业产值23.73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7.03亿元,增长9.8%。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562.07千公顷,增长6.0%;棉花种植面积11.67千公顷,增长25.5%;油料种植面积136.51千公顷,增长13.5%;蔬菜种植面积90.25千公顷,增长5.0%。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331.92万吨,增长4.4%;出栏肉猪944.12万头,增长2.5%;出栏牛10.59万头,增长3.9%;出栏羊49.89万头,增长3.7%;出笼家禽9470.92万羽,增长8.4%;水产品产量23.75万吨,增长4.8%。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3159家。123家国家及省、市级龙头企业利润比上年增长5.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34个,合作组织成员26.39万户。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3.9亿元,增长21.7%。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1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15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4.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1%。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7.1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2.6%。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共有24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改造县到乡镇水泥(沥青)公路120公里;建成通村水泥(沥青)公路2519公里。新增168个自然村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04个,农家书屋390个。新建农村沼气池0.92万口,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解决30.15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79.17万人,比上年减少3.1%;劳务总收入167.3亿元,增长9.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432.22亿元,增长2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0.39亿元,增长24.4%。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86.01亿元,增长23.7%;重工业增加值284.38亿元,增长17.0%,与去年相比重工业增速提高7.52个百分点。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71家,比上年增加7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5.7%。 产销衔接良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升有降(见表3)。其中:原煤产量1195.7万吨,增长18.2%;发电量70.8亿千瓦时,下降4.1%;混合饲料26.01万吨,增长29.1%;水泥576.7万吨,增长15.9%;钢材111.83万吨,下降8.0%,变压器7131万千伏安,增长23.2%;十种有色金属45.69万吨,下降14.6%。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47.7%,比上年提高12.3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252.2亿元,增长18.7%;利税75.59亿元,增长10.0%;利润36.3亿元,增长12.3%。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市建筑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00.3亿元,增长28.1%,建筑业增加值68.13亿元,增长17.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93万平方米,增长2.8%;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71万平方米,增长17.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1.91亿元(未含跨区项目投资36.61亿元),同比增长56.7%。其中:农村投资66.91亿元增长46.1%;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5.00亿元,增长58.8%。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投资121.23亿元,增长84.3%。“项目建设年”成效明显,500万元以上城镇施工项目1081个,增长48.1%,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894个,增长46.6%。本年投产项目个数647个,增长68.1%。 工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51.80亿元,增长46.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0%。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2.02亿元,增长46.5%。其中,采掘业投资37.1亿元,增长8.5%;制造业投资197.6亿元,增长6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