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3-01 衡阳市统计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2009年拥有体育场3个、体育馆3个、游泳池5个、各种训练房20个,全市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7万人,开展全民健身项目83项次。衡阳籍运动员在各类竞技比赛中取得了好的成绩,获得世界冠军2个、获得亚洲冠军1个、获得全国冠军5个。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全省太极拳比赛夺得5枚金牌、总分第二;“公仆杯”乒乓球赛获银牌、铜牌各一枚,团体总分第三;中老年篮球队在第六届全球华人篮球赛上实现了男队“六连冠”、女队“五连冠”。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2009年,和平南路、环城北路、雁城路、汽车西站广场环形匝道、东风北路、青草桥改造工程以及两处地下人行通道等8项城市配套工程圆满完成改造提质;蔡伦大道、衡枣高速接线改造已竣工交付使用,湘江西岸风光带已完成主体及绿化工程,第二生活垃圾场已完成30%工程量,衡州大道、铜桥港污水处理厂已全面开工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6平方米;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城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43.2%

环境质量不断提升。200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60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32.4%,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5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6.5%;二氧化硫、COD、砷、镉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3.5%、4.0%、21.0%、25.8%;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4.8%。全年人均水资源1307立方米,全年平均年降水量1115.9毫米,年末全市大型水库蓄水总量0.58亿立方米,总体水质满足Ⅲ、Ⅳ、Ⅴ、超Ⅴ类标准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6.3%、31.6%、15.8%和26.3%。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2009年已发现的矿产66种,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52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25种,非金属矿产23种,水气矿产1种;实施地质勘查项目65个,实施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2个,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处,新增查明资源储量4种,其中原煤0.12亿吨。

十、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发展。2009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39.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9.22万人,乡村人口420.58万人。全市年末常住人口为676.3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99万人,出生率为11.0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2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2.56。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1元,增长12.0%。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41元,增长14.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下降0.51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53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人均纯收入6327元,增长12.6%,其中工薪收入2960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30元,增长9.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下降2.9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2%。

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54.3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7.5%,其中职工36.6万人,增长7.2%;离退休人员17.75万人,增长8%;参加失业保险44.0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参加医保人数60.25万人,增长8.4%,其中职工40.41万人,增长8.9%,离退休人员19.84万人,增长7.6%;领取失业保险人数1.22万人,同比下降6.9%;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31.26万人,增长16.3%;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44.08万人,增长10.6%。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13.00万人,增长1.1%;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18万人,增长12.3%。全市各县市区都已建立农村居民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覆盖率达到4.2%。年末农村贫困人口48.11万人,同比下降5.6%,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200万元,增长48.3%。

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社区综合服务事业等都有较快发展。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44亿元,增长20%;筹集社会福利资金0.50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391.80万元。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收养人员8645人。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核实数据以《2009年衡阳市统计年鉴》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因计算口径发生变化,2009年与往年数据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