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太仓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3-01 苏州市太仓市统计局

交通物流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1%;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完成货物周转量10644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2.4%。开通了对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的沪太快线。年末共拥有汽车64056辆,其中,客车55762辆,增长21.9%;私牌汽车49688辆,增长22.6%。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8282万元,发送函件870.01万件,特快专递203.49万件,报纸1895.35万份,杂志214.41万份。

现代物流加快发展。荣获全国物流中心城市最佳投资环境奖,太仓港物流园被评为中国物流园区50强。保税物流中心正式封关运作。全力推进太仓港开发,基本完成集装箱三期工程,全面投运武港、阳鸿、水上搜救中心等码头。新辟加密韩国、日本近洋航线4条、内贸干线3条。太仓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164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51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9.0%和4.3%。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成功举办了房地产展销会、江海河三鲜美食节、羊肉美食节、首届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确定了定点销售网点135家,截至年底,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以旧换新产品23443台(件),销售额7636万元,财政补贴726.6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81.83亿元,增长21.7%;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6.32亿元,增长11%。城乡消费市场有效激活,城市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7.36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0.79亿元,分别增长20.1%、19.5%。全市重点商贸项目6个,商业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

金融业

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22.28亿元,比年初增加171.39亿元,增长38%;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40.24亿元,增加36.01亿元,增长17.6%。外汇存款余额22937万美元,增加1161万美元,增长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29.7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36亿元,增长37.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69.80亿元,增加17.18亿元,增长11.3%;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11.36亿元,增加115.87亿元,增长59.3%。外汇贷款余额为48733万美元,增加26873万美元,增长122.9%。

证券、保险业

股票交易活跃。期末证券开户数42145户,比上年末增长14.6%,全年证券交易额503.72亿元,比上年增长86.4%。保险业务稳定增长。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4433万元,增长14.8%。其中人寿险保费收入50786万元,增长7%。全年保险业务赔付18434万元,下降52.3%;赔付率49.9%,下降17个百分点。

旅游业

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市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8.19亿元;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232.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增长10.8%。举办了“首届旅游文化节”、美食节、牡丹节、自行车嘉年华、双凤羊肉节等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成立“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建立“2010上海世博会太仓游客中心”,新增四星级宾馆2家。金仓湖被确定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江苏省湿地公园。

二、开放型经济

利用外资

利用外资量增质升。完成注册外资14.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实际利用外资7.47亿美元,增长1.7%。新批境外企业3家,中方境外投资总额0.23亿美元,增长19.4%。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1家,3家企业通过CMMI3级认证,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6亿美元,增长269%,离岸执行额0.51亿美元,增长153%。

德资优势继续巩固。新增德国直接投资项目9家,注册外资1.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7%;到帐外资0.85亿美元,增长54%。德资企业累计已超过140家。港台资本成为引资主力。引进港台项目52个,注册外资8.42亿美元,增长17.9%,到帐外资3.71亿美元,增长117.3%,占比分别为60%和50%。

对外贸易

外贸出口降幅收窄。面对外需萎缩的不利局面,我市出台促进外贸进出口发展的奖励办法,扶持外贸出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等各类展销会,全力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对外贸易探底企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54.79亿美元,其中出口27.78亿美元。成功举办了走进德国—慕尼黑太仓日、海峡两岸港口物流与制造业合作对话大会、首都企业家俱乐部(太仓)论坛和赴台经贸招商等活动,促成了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和落户。

引进内资

引进内资结构优化。全市引进内资项目547只,新增投资总额125.45亿元,新增注册资金49.36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引进内资实际到账87.06亿元。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项目154只,注册资金45.07亿元,分别占比28.2%和91.3%。从产业分类看,引进第一产业项目3只,注册资金0.22亿元,占比分别为0.6%和0.5%;第二产业项目202只,注册资金22.05亿元,占比分别为36.9%和44.7%;第三产业项目342只,注册资金27.09亿元,占比分别为62.5%和54.9%。

三、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市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扩大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40.57亿元,增长3.9%;服务业完成投资143.23亿元,增长28%。从地区分组看,城镇投资完成204.68亿元,增长11.1%;农村投资完成79.58亿元,增长24.9%。全市新增固定资产181.39亿元。

城乡建设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成果编制。城乡规划全覆盖工作进一步加快。做好了疏港交通和对接上海综合交通规划建设的前期工作。

加快新港城开发,建成投运联检大楼、郑和国际酒店等一批配套设施,基本完成了行政服务中心、商务办公楼等建设。有序推进中心城区建设。推进行政商务中心、五洋广场、华旭财富中心、发展大厦等一批工程建设,完成10万平方米老小区综合整治,对娄东小区、兴业小区和中心菜场实施改造;完成对太平路、县府街、上海西路等道路提档改造;启动盐铁塘景观带改造。建成风情水街海运堤一期工程,协调推进南郊新城区建设。

完成了沿江高速339省道复线、城区互通和通港路东段、郑和路、新港路改造等工程,开工建设岳鹿路南延、协星路北延和鹿北路。建成投运汽车客运中心公交枢纽站和朝阳路公交首末站。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完成了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继续实施长江江堤修复加固、圩区治理达标、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推进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和供水管网建设,铺设污水管道33.5公里,抓好了4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维修改造市级农桥30座。新增林地、绿地1.52万亩。实施了220千伏昆太输变电、110千伏陆渡变增容等工程。荣获省节水型城市称号,居民住房改善项目通过省人居环境范例奖考核。列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