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1233.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60.58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市区821.93亿元,同比增长1.9%。产销衔接处于较好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349.52亿元,产销率97.97%。新产品产值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391.51亿元,同比增长14.5%,新产品产值率25.48%,同比提高2.17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830家,比上年增加20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87家,超5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1家。 经济效益逐渐好转。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433.97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利润总额288.94亿元,增长13.8%。列入全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综合得分259.74分,同比提高5.64分,居全省第5位。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当量)977.6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7%,低于工业总产值增速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0.1790吨标准煤,同比下降3.8%。全社会用电量258.87亿千瓦时,增长6.0%,其中工业用电量215.20亿千瓦时,增长5.4%。 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年又有16家企业晋升一级资质,27家企业晋升二级资质。至年底,全市建筑业企业756家,其中特级企业17家,一级企业95家,二级企业212家。全年按工程属地原则核算的建筑业增加值146.45亿元(不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创造的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4位。全市建筑业总产值2724.04亿元(含我市建筑企业在外地的施工产值),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60家,超30亿元企业24家,超50亿元企业16家。2009年进沪登记业务186.47亿元,占全省进沪施工企业业务总量的63.88%,进一步稳固了绍兴在沪施工的龙头地位。新兴市场不断发展壮大,我市建筑企业在北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城市业务量增幅都超过10%,市外产值占全市建筑业产值的80%以上。工程质量合格率100%。全年共有21只工程获上海白玉兰杯,占全省67%;获钱江杯22只,鲁班奖1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5.03亿元,增长15.2%,其中工业性投资586.02亿元,增长9.8%。基础设施投资增势强劲。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172.58亿元,增长49.6%;房地产开发投资210.46亿元,增长4.2%;农村投资348.29亿元,增长38.4%。 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在各项政策措施的促动下,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交易活跃,成交量和成交额成倍增长。年末全市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20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302.87亿元,增长160.8%,销售建筑面积475.67万平方米,增长119.3%。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1900.41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531.94万平方米。年末商品房空置面积209.58万平方米,增长3.8%。 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全面实施“三年建设计划”,认真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扎实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年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重大项目实际投资367.47亿元,产业升级类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95亿元。嘉绍大桥、绍诸高速、绍兴中心港作业区、杭甬客专线绍兴段、越王城保护整合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上三高速复线、绍兴铁路东站及货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完善,高铁、高教园区、奥体中心、文化中心、科技馆等项目全面启动,镜湖湿地梅山梅园基本完工。 五、国内贸易 全社会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90亿元,同比增长16.0%,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8.3%。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459.27亿元,同比增长17.0%;农村市场零售总额258.64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52.69亿元,增长16.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5.21亿元,增长10.8%。分商品看,汽车类消费居首,其次是石油及制品类。限额以上企业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分别为108.83亿元和55.54亿元,同比增长34.5%和19.0%;粮油类和烟酒类零售额分别6.41亿元和8.60亿元,增长8.3%和13.0%;饮料类零售额4.12亿元,下降6.9%;金银珠宝类零售额7.19亿元,增长16.5%。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据工商局统计,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383个,成交额1423.19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803.42亿元,增长19.5%;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619.76亿元,增长6.1%。年末超亿元市场41个,超10亿元市场19个,超100亿元市场3个。中国轻纺城和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分别为391.49亿元和316.45亿元,增长11.0%和12.3%。 六、对外经济 外贸出口有所回落。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04.90亿美元,同比下降14.0%,其中出口157.61亿美元,下降9.9%,降幅低于全国、全省6.1和3.9个百分点;进口47.29亿美元,下降25.3%。出口总量居全省第3位,出口增幅居全省第5位。全市进出口国家和地区200个,其中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国家和地区95个。欧盟、美国和中东三大传统出口市场出口额分别下降13.0%、6.5%和7.0%。纺织服装出口105.76亿美元,下降4.3%;化纤布、棉布出口量分别增长7.8%和5.5%。机电、化工及相关产品出口26.76亿美元和8.81亿美元,分别下降16.0%和15.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81亿美元,下降4.1%。新登记备案企业1517家,累计获进出口经营权企业8907家。 利用外资难中求进。全年新批外资项目174只,新批项目单体投资规模929万美元,新增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项目64只,投资总额超3000万美元以上重大项目10只,大项目与重大项目数均完成全年预定目标,并新增1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合同外资9.42亿美元,下降43.5%。实到外资8.11亿美元,增长5.0%,实到外资总量居全省第4位,增幅居全省第3位。机电等高新行业引资占比大幅提升,全市新增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项目77只,合同外资4.99亿美元。 外经合作有序推进。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98家。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4.24亿美元,同比增长7.5%,境外投资规模居全省第2位。境外工程项目承包的11家企业在新加坡、蒙古、坦桑尼亚新签境外工程合同额1.3亿美元,完成境外工程营业额9035万美元。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家,服务外包企业累计达到17家,共完成服务外包总额522.9万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265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不断推进。积极推进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81.38亿元,增长164.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79公里,同比增长2.1%。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金1.8亿元,完成农村联网公路和通村公路建设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全市更新农村客运班车24辆,农村客运通达率99.2%。全年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7025万人次,周转量45.24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7.5%;公路营业性货运量7612万吨,周转量67.3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6.3%。 |